这是平遥当地流传的一首民谣,描绘了城内票号林立的繁荣景象。当时,平遥票号不仅数量多,分布也广,设置到80多个商埠重镇的分号达404处之多,范围北起蒙疆、南至闽粤、西到川康、东临海滨,以及欧美、东南亚等地区。也难怪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中说:“在山西最红火的年代,财富的中心并不在省会太原,而是在平遥、祁县和太谷,其中尤以平遥为最。”在这众多的票号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被誉为“现代银行乡下祖父”的日昇昌。
日昇昌票号的前身是“西裕成”颜料铺。明代初年,平遥地少人多,土地贫瘠,于是许多人外出经商谋生,主要贩运铜器、布帛、丝织品、颜料、桐油、茶叶等。其中,颜料生意后来经李实引进到平遥,他设立作坊扩大生意,其后代在城里开设“西裕成”颜料铺。到明末时,该铺已有一定规模;清嘉庆二年(1797)时,已在北京、天津、汉口、成都开设分号,生意兴隆。
后来“西裕成”财东李大全聘任大自己20余岁的雷履泰在汉口、北京的“西裕成”分号做掌柜(经理),后又调回平遥总号委任大掌柜(即总经理)。
在外经商的平遥商人很多,他们每年要将赚取的银两托镖局运回平遥,但随着银两的增多以及当时社会上随时随地可能爆发的武装起义,走镖运送银两成为商人们极为头疼的事。
正在这时,他们想到了实力雄厚的“西裕成”,找到时任京城分号掌柜、胸怀开阔、与人为善的雷履泰帮忙,欲将银两交给京城的“西裕成”分号,由分号发信给平遥总号,然后在平遥总号提取银两。人们渐渐觉得这种办法省时省力又安全,于是越来越多的商人请求帮忙,后来他们双方商议出一点汇费由“西裕成”拨兑,此汇费称为“内贴”。“西裕成”在京经营期间若出现急需款,就在外向商人主动招揽汇兑,并向其交一定贴利,此为“外贴”。
雷履泰在正常经营颜料业务外,为方便调度银两,又在各联号间开展异地银两汇兑业务。他借鉴账局、钱庄、印局等经验,从拨兑业务中洞察到经营汇兑的前景,初步形成整套金融格局。
雷履泰调回总号后,将自己的想法和方案向李大全做了汇报。李大全非常认同并支持他的这一宏伟计划,当即敲定此事。
当晚,雷履泰做了一个梦,第二天他分析梦境,认为神仙指点迷津,让其大展宏图干事业,于是他将梦中的两轮红日解读为“日日升,日日升”,双日为昌,“日昇昌”这一票号名称由此而来。“西裕成”财东李大全和掌柜雷履泰于清道光三年(1823)出资30万两银改营,中国第一家专营存款、放款、汇兑业务的私人金融机构日昇昌票号诞生。
票号创立了,接下来就是票号的实体建设和经营。雷履泰作为票号的创始人,为使票号健康发展,创设了许多在当时看来十分先进的管理制度。东掌合伙制、严格选人制、身股激励制、号规严密制、精细密押制等制度,确保了票号的顺利运营和长久发展。日昇昌票号及其掌柜以其创新的思想和高超的经营管理制度,实行票号统一管理,总号全权负责,分号受总号统一管理,确保全国调度一致,执中国金融之牛耳百余年。
昔日的商贾汇兑已经置换成今天的游客簇拥。叱咤金融界百年的日昇昌票号,留给人们的除了晋商的文化资产外,还有这座古老的三进院落建筑。这座院落位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遥古城内西大街,于1995年10月18日以中国票号博物馆的身份亮相世人,为来这里参访的人们诉说着过往的故事。日昇昌票号整体建筑坐南朝北,北临繁华街市(西大街),南通幽静巷道东郭家巷。
南北长65米,东西宽20米,总占地1400平方米;拥有建筑21座,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正院沿南北纵轴线,由三进式穿堂楼院组合而成,东侧为狭长的南北小跨院,体现平遥地方民居特色。整体建筑按照功能分为营业用房、客房、辅助用房三部分。正院分为前后两院,前院集中设置柜房、信房、账房等营业用房,后院是客厅、客房;小跨院设置雇员和佣人居室、厨房、杂屋和厕所等辅助用房。
临西大街面有五间,中间为过道,两边是铺面,上有阁楼乃储物仓库。过道两侧为柜房,左侧办理存款、取款、汇兑业务,右侧收支实物银两。柜房里有地下窖式金库供暂时储存银两使用。出柜房就是前院。前院是东西三开间的厢房,东面是账房,用于存储账簿等;西面是信房,用于存储总、分号之间的往来书信。前院南望是中厅,连接前后院。中厅是当年日昇昌洽谈业务的场所,陈设考究、气派豪华。
中厅后门出去是雷掌柜的卧室,其西侧房间是二掌柜卧室。过中厅向南就是后院,后院东西厢房三三相对,南为南厅,正(北)房就是前述两位掌柜的卧室。东厢房为待客之所,西厢房为客居之所,南厅为财东、掌柜、伙计们逢节聚餐之地。南厅东侧是票号的后大门,这里可以出入当时的拉货轿车。整个院落布局考究,高墙深宅,院内还有挂有铃铛的铁丝天网,只要临街铺面大门一关,整座庭院固若金汤。
这座富有浓郁山西民居特色的票号建筑,承载了晋商历史、票号兴衰、审美艺术、风土民俗,成为后人了解和研究晋商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这也是今天以其原貌呈现的票号博物馆的初衷。日昇昌票号从道光三年(1823)创立并营业,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歇业,百年沧桑、业绩辉煌,掌19世纪清王朝经济命脉,期间数次帮国家纾解危困,获得皇帝金口玉言“汇通天下”,铸就了晋商“恪守诚信”的商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