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身体经历灾难,精神见证一切,却远远不能平复。地震也是这样。距离汶川地震已有十年。对幸存者来说,精神余震也许不像现实中的余震走得那么很快。地震对经历者将产生持续反复的精神打击。据统计,经历地震的成年人中有32~60%的人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而未成年幸存者中这一比例可达26~95%。PTSD并非在灾后立即出现。
虽然在震后12个月时,人们的心理应激状况将基本趋于稳定,但创伤后应激反应将在18个月后才能稳定下来。而根据地震对个人造成的损失程度,许多人可能将出现长期的心理症状。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的幸存者在最开始的几周经历了恐惧、焦虑、悲痛等情绪后,一些人陷入了麻木状态。直到许多年过去,他们纷纷诉说自己一直承受着慢性疼痛和抑郁情绪的煎熬。
更近的事件里,经历2011年东日本地震的儿童在三年后,超过三分之一的人仍然显示出PTSD症状。他们更容易焦虑、失眠,14%的孩子会强迫性地回放灾难发生时的场景,而7%的人无法回忆出自己亲历的痛苦记忆,并在行为上避免当时做过的事,病情更严重的孩子即使面对搞笑视频也无法展露太多情感。而在汶川震后一年至两年半的时间里,当地中学生患不同程度PTSD的比例达9~65%,令人无法忽视。
在地震幸存者之外,目睹灾害的救援部队、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等也可能成为创伤受害者。2008年汶川地震后,包括13万解放军在内的大量救援人员从全国赶往现场,工作难度大、时间长,身心均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根据对1800余名参与救援的军人调查发现,4.25%的人确诊患有PTSD。部分志愿者在之后几个月内无法关灯入睡,在震后数年扔担心石块掉落,这些都是创伤后需要长期心理重建的症状。
PTSD不止影响患者的行为和情绪,也会对大脑结构造成改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扫描了汶川地震亲历者的脑部影像。他们发现,相比未患PTSD的汶川地震幸存者,震后PTSD患者的脑胼胝体更小,特别是后部,而这个结构主要负责大脑半球间对侧视觉处理区域的交流。研究者认为,脑后部大脑皮层的增厚、楔前叶的改变与胼胝体的缩小有关,这些导致的脑半球间的投射问题是PTSD的一种生理病变,导致了认知、情绪障碍和画面闪回。
其他研究发现,PTSD患者中,脑部控制记忆与学习的海马体更小,这也许与患者的记忆问题相关。PTSD的主要症状包括入侵性思绪、回避性症状、情绪以及思维的负面变化。儿童和青少年的PTSD症状表现可能包括行为倒退、游戏时可能无故做出可怕的事情、变得非常粘人等。PTSD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用于治疗其他焦虑症的药物也常常被用来缓解PTSD引起的焦虑症状,但这些药物对PTSD似乎没有太大效果。
从纯粹心理治疗的角度上说,PTSD其实是精神疾病中心理治疗相对成熟的一个。常用并且临床效果较为明显的方法是认知行为疗程。心理医生常会让患者尝试在某种程度上重新经历导致PTSD的创伤性事件,处理患者强烈的感情,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具体治疗方案,好帮助他们克服PTSD的负面症状。创伤性事件往往很难在生活中可控地重现,所以这个过程通常是通过心理医生引导患者想象来实现的。
PTSD患者常常还会有短期记忆方面的问题。人体成像技术显示,在PTSD患者中,人脑中控制记忆和学习的部位海马体似乎也受到了伤害,体积有所减小。这或许就是PTSD患者出现记忆问题的原因。所幸,海马体受到的伤害似乎是可逆的——在成功治疗后,海马体的体积又会回升。PTSD是人类碰到灾难时的正常反应,但我们有办法不让这种反应变成常态。积极的药物治疗和心理咨询都能有效缓解负面症状,恢复脑部改变。
希望受到心灵重创的人们能够更多地寻找情感支持和专业治疗,而不是沉溺于悲伤之中不能自拔,甚至使用烟酒、药物麻醉自己。而如果你身边有亲历震灾的家人、朋友,不论是当地幸存者,还是参与救援工作的军人、医护人员、支援者,当他们需要时,请给他们更多包容和帮助,并及时伸出双手说:“我懂得你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