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立夏

作者: 刘汉杰

来源: 百科知识

发布日期: 2018-05-05

立夏是中国传统农事节气,标志着夏天的开始,万物生长。文章详细介绍了立夏的含义、历史背景、农事活动以及各地的习俗,如秤人之俗、尝新饮茶、喝冰饮等,展示了立夏在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丰富内涵。

每年公历的5月5日或6日,是我国传统的农事节气——立夏日。按照古人的理解,“立,建始也”,“夏,假也(大的意思),宽假万物以使生长也”。因此,所谓立夏,也即夏天开始了,万物得以生长。由于传统中国是典型的农耕社会,立夏的农事意义历来为民众所倚重,而围绕春尽夏即之日——“立夏日”所形成的诸多习俗也别有意趣。

中国传统历法有二十四节气,立夏为其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相对固定:“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前后只差一两天。”但在阴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太固定,与上一年的同一节气相对照,或者推迟约11天,或者提前约19天。

古人对立夏的节候特征有着独特的观察与认知。天象上,立夏之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也即深夜时分,北斗星柄指向东南方向;物候上,立夏之后,“万物至此皆长大”“蝼蝈鸣,丘蚓出,王瓜生,苦菜秀”。也有诗人对立夏日的节候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绘:“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

立夏与农事二十四节气的创制与传统农事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二十四节气中,有表征四季变化的,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有表征气温变化的,如小暑、大暑、小寒、大寒等;也有表征降水情况的,如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等;更有直接表征农事活动的,如小满、芒种等。应该说,上述诸多表征都或多或少地关联着农事。

因为是春尽夏即的日子,对于农事活动而言,立夏的节点意义则尤为突出。

小麦产区有“立夏不下,旱到麦罢”之说,稻作区有“立夏好日头,秧在塘里浮”(犹言秧盛且多)之说,桑蚕区则有“立夏三朝雾,老叶换豆腐”(是日有雾,主桑叶价贱)的说法。也有强调不误农时的,麦田管理有“一天不锄草,三天锄不了”之说,稻作区讲究“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而“过了立夏节,一茎少一粒”。

茶叶产区立夏之日有“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之谚;桑蚕养殖区,立夏日以后,则是“蚕忙”之时,此时男女老幼群出采桑,垂帘于户,忌喧哗,词讼、征粮等活动一律停止,谓之“闭关门”。

民间的立夏习俗立夏日虽然只是节气而非节日,但围绕着这一特定时日,各地也有一些相应的习俗活动。江浙一带,每逢立夏这一天,有秤人之俗。为此,清人蔡云曾作《吴歈》诗:“风开绣阁扬罗衣,认是秋千戏却非。

为挂量才上官秤,评量燕瘦与环肥。”在称量的过程中,秤砣只能向外移动,不能向内移动,也即只能加重,不能减轻。据说立夏过秤可免疰夏(发于夏令的季节性疾病)。据传此俗起源于三国时代:刘备死后,诸葛亮曾让赵云送少主阿斗至江东,请孙夫人抚养。孙夫人精心照料阿斗,每年立夏都要称量阿斗的体重,并书信告知诸葛亮,以表诚意。后人效仿,相沿成习。

苏州等地有“立夏见三新”之说,“立夏日,家设樱桃、青梅、麦子,供神享先,名曰‘立夏见三新’”。而杭州的尝新习俗又与苏州有所不同,其所尝之新则为新茶、新笋、朱樱、青梅等物,还要杂以枝圆枣核诸果。各家传送“立夏茶”,又名“七家茶”。除此而外,在浙江的一些地区,又以未切断之细笋食之,谓可健脚筋,此笋则名“健脚笋”。养蚕之家要在这一天做米果,俗名“茧山米果”,祭茶花娘娘,祭毕分飨亲友。

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曾有这样的记载:“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立夏这一天,朝廷掌管冰政的凌官要挖出冬天窖存的冰块,切割分开,由皇帝赏赐给官员。而在民间,这一天也有喝冰饮的习俗。清人顾禄《清嘉录》曾记苏州地方的风俗:“士人置窨冰,街坊担卖,谓之凉水。或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俗称冰杨梅、冰桃子。”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文化背景有所不同,表现在立夏日的习俗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上述江浙一带,立夏日要吃新尝新,而在江西的一些地方除了尝新之外,还要大吃腌肉、腌鱼、腌蛋之属。据称这一习俗的由来是因为当地旧俗俭朴,冬间腌制肉、鱼之类以待宾客不时之需,过夏入霉则不可复留,故在立夏这一天要全部吃掉,于是相沿以为令节。

UUID: 79ab8275-55d4-4a31-a154-a16467a664fa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百科知识公众号-pdf2txt/2018年/2018-05-05_趣谈立夏.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