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只有七秒记忆,会是什么样子?畅销书《错把妻子当帽子》中提到过一个永远19岁的水手:因为年轻时过度酗酒导致大脑海马体萎缩,这个水手患上了遗忘症。他大脑的时间因此“凝固”了:任何新的知识都只能保存数秒或几分钟,随即就消失无踪。对于新认识的人,他很可能在对方刚做完自我介绍的时候就忘记了对方是谁。
虽然他的实际年龄已过知天命之年,他还以为自己只有19岁——他每天都会被镜子里的自己吓到,不明白面前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底是谁。
即便是没有这种疾病的人,也无法躲过遗忘之手对记忆的掠夺。比如刚刚经历过期中考的你,很快就会发现那些明明复习了在很长时间的知识,那些明明在考试的时候还能清楚记得的知识脉络和拗口定义,期中考之后没多久就再也想不起来了!甚至有时候拿起笔记再看,也都觉得这些知识点仿佛路人。
事实上,除了一些非常罕见的超忆症或学者综合征人群,绝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把所有知识永久保存在大脑中。遗忘是记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无论我们为了牢记某些事物花过多少心思,都还是需要接受这一事实。典型的学习和记忆系统包含三个阶段:记忆的编码、储存和提取。除此之外,有些记忆还会产生一些后续阶段,例如遗忘和再巩固。
美国心理学家拉里·斯奎尔将记忆按照持续时间分成了如下几类:持续时间最短的记忆是感觉记忆,它能够短暂地(毫秒到秒)保存视觉、听觉等感觉系统传来的信息,例如刚刚看到的画像、刚刚听到的声音等。接下来是能够在记忆系统中保存较短时间(秒到分钟)的短时记忆。而在现实生活中,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有着最深远影响的是长时记忆,它能够保存数年到一生之久,是构成我们思想、性格和处事方式的基石。
大多数情况下,知识是一种能够被用来进行决断、完成某种行为或让我们对某些事物更加熟悉的信息。因为获取知识决定了行为完成情况的好坏(例如考试成绩的高低),知识可以按照其价值进行分类。在很多情况下,遗忘其实是不同类别的知识竞争存储空间的结果。
考试之前,有利知识是和考试相关的内容,为了更好地完成考试这个行为,我们需要对不利知识进行压抑;而考试之后,需求发生了改变,放松紧张心情和补偿备考时期缺失的玩乐成为了主要目的,于是玩游戏看小说学习和考试无关的技能成为了有利知识,而之前的有利知识变成了不利知识或无用知识。
记忆即使被遗忘了,也不代表它就永远消失了。研究发现,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记忆很容易被牢固储存在记忆系统里,它们很难被擦除。一些知识点被忘掉,也许是因为随着考试的远去,与那些记忆相关的神经元网络太久没有被激活所致。但只要它们曾经被激活过,那么通过反复的重新激活和回忆,它们能够很快变得鲜活起来。
如果想要在期末来临之前捡起这些知识点,你或许尝试做如下一些调整:比如让学习知识这一过程带上强烈的情绪色彩(“啊!数理化!你是我唯一的爱!”),有意识地通过回忆或者复习来加强原有的记忆痕迹,甚至或者在每学一点东西之后就立马睡一觉……但追根究底,确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学习目的更加重要。
如果学习知识只是为了考试拿高分,那么在考试结束那一瞬间,这些知识的寿命也就到头了——因为它们的有利标签已经被自动换成了无用甚至不利标签。如果学习知识是为了将来学以致用,培养严谨的理科逻辑性思维能力和浪漫的文科素养修为,那么对你而言它们将永远是有利的,才不会被轻易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