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马缨、赵延东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龚旭等人的评论文章“弥合中国科研领域的性别差距”。文章指出,中国的资助机构已经明确承认科研领域存在性别差距,并正在为改变这一现状做出努力,但实现真正的平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章主要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为例,介绍了中国的政府和科研机构为帮助女性推进科研事业发展而采取的多项切实措施及效果。一项对5800名科学家有关性别角色和相关政策的态度的调查发现,性别偏见会影响女性科研人员的事业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赵延东告诉《知识分子》,“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向国际同行报告中国通过政策促进女性科研人员职业成长的经验,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
据了解,马缨、赵延东和龚旭等人对于女性在科研领域的地位这一议题有着长期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参与了其中一些重大政策的制定,同时在国内发表过多篇相关文章。该评论文章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发表,反映出科研领域的性别差距在中国及全球范围内的受关注程度。赵延东说,“我们也希望此文能唤起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为女性科研人员成长打造更好的环境。”
评论指出,在20世纪中叶的毛泽东时代,“妇女能顶半边天”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口号,强调女性在公共和私人生活中与男性同等重要。尽管中国使用了这些口号,并比很多国家早几十年将男女平等写入宪法,但性别差距依然存在。中国近年来对人才的需求增加,凸显了对更多女性科学家的需求。与此同时,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使人们更加关注性别不平等问题。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保证人才队伍性别结构趋于合理的战略目标,并提出应制订政策帮助各类人才平衡工作与家庭责任。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全国妇联等机构均出台了促进女性科学家成长的政策。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了解这些政策的效果,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于2016年对5800名科学家进行了调查,询问他(她)们对于性别角色和近期政策的态度。
尽管如此,普遍的性别不平等依然存在。评论引用了2015年的一项研究,87%的女大学生在求职中遭遇性别歧视。即使在科学家群体中,性别偏见也影响到女性的事业发展。文章最后认为,中国社会,特别是科学界,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积极的政策干预正在改善科学界的性别平等情况。
然而,作为一个资助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作用是有限的,社会上的各种障碍阻碍了女性与男性享受公平的竞争环境,我们需要重视并采取多种举措来消除现有的性别偏见。要使女性科研工作者真的要成为“半边天”,还需各方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