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盐产最不一,海、池、井、土、崖、砂石,略分六种……凡滇、蜀两省远离海滨,舟车艰通,形势高上,其咸脉即韫藏地中。凡蜀中石山去河不远者,多可造井取盐。——《天工开物·作咸》
食盐——氯化钠,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调味料,也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食物防腐剂,在餐桌上的出场率几乎是100%,甚至像面包、蜜饯等吃起来并不咸的食物中也含有盐。我国食盐的年产量在千万吨左右(不包括工业用盐),这么多的盐从哪里来?你一定想到了“大海”。不过,这可不是唯一的答案。不同种类的盐。图片来源:hellorf氯化钠在地壳中的存量不少。
土壤中的盐分被水冲刷,从河流入海,海水不断蒸发,盐分就变得越来越高,取自海水的盐即海盐。有一些湖泊的湖水大量蒸发(或本身就是海洋的一部分,因为地质变化成了湖),盐的浓度越来越高,湖就成了盐湖,可以开采湖盐(也称池盐)。盐湖里凝结出的大量食盐晶体,可能随着地壳运动被埋进地下,其中的盐就成了岩盐。若是有地下水流经岩盐,会溶解岩盐而变成盐水。开凿竖井从地下取出盐水来,再加以熬制,就成了井盐。
在我国,开采井盐已经有了最少两千年历史。在宋代,人们开发了深井技术,井口很小但井极深,让掘井的成本降低了许多。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有明确记载,碗口大小的井口,可深入数十丈。到了1835年,自贡燊(shēn)海井突破到1001.42米,成为世界第一口人工开凿的超千米深井。古人已经意识到蜀地蕴藏丰富的盐和天然气,《天工开物》中就有“火井”连“卤井”的精彩操作,即就地取天然气熬盐。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从盐水井里取出盐水后,就可以熬盐了。这个过程并不是把水煮干那么简单。从地底开采出来的盐水——叫做盐卤——往往是复杂的溶液,其中除了氯化钠之外,还有其他多种化合物。若是直接把水熬干的话,得到的盐往往会发苦,甚至还可能会对人体有害。所以,在熬制井盐的时候,还需要其他一些工艺才行。首先,把盐卤放在锅里烧开,等水面出现盐花,就说明盐卤已经成了盐的饱和溶液了。
这时要往锅里倒一些豆浆,来凝聚溶液中的钙、镁、铁等硫酸盐杂质,再用筛子将这些漂浮起来的杂质撇出来。这个过程要重复两三次,直到锅里的盐溶液清澈见底。
熬制井盐。图片来源:wikipedia
然后,在锅里放进一些盐的晶体,来帮助盐结晶。在捞出盐的结晶之后,还要用饱和的热盐溶液冲洗结晶出来的盐粒,氯化钠并不会被溶解、冲走,而溶解度更大的镁盐杂质却会被冲下去。这样,才能得到相对纯净的氯化钠。简便易行的过滤仍是提纯粗盐的核心手段。过滤不仅可以除掉不溶的杂质,活用溶解度的差异,甚至可以除掉可溶的杂质离子。图片来源:hellorf
制造海盐的方法和井盐不大一样。人们在熬制海盐的时候,往往先把海水引入预先挖好的池塘中,这些池塘叫做“盐田”。然后,就让盐田里的海水在日光照射下逐步浓缩就好。当海水浓缩到了饱和溶液的阶段,再把它们引进结晶池里,让它们自然结晶。这样得到的海盐,就叫“日晒盐”。结晶完毕得到的只是粗盐,可供工业使用,如果要来到餐桌,也需要走一遭与井盐相同的除杂过程。海边的盐田。图片来源:hellorf
总而言之,熬制盐的过程就是让氯化钠溶液中的氯化钠结晶的过程。我们需要逐渐增加氯化钠溶液的浓度,当溶液经过了饱和阶段之后,就会析出氯化钠晶体了。无论是生火熬制还是用日晒蒸发,目的都是让氯化钠溶液的浓度逐渐升高。按照我国标准,纯度97%以上的氯化钠才可以当成食用盐来出售。有些味觉灵敏的人可以尝出井盐、岩盐、海盐的区别,这就是因为剩下3%的杂质成分带来不同的风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