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霍金到阿凡达:类脑智能研究能走多远?

作者: 吕浩然

来源: 知识分子

发布日期: 2018-04-28

本文讨论了脑机接口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以外的问题,包括临床应用、技术挑战、伦理问题等。专家们认为,脑机接口的潜力巨大,未来可能会从“补偿”晋升到“提升”的程度,但同时也需要考虑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和社会影响。

脑机接口的发展以及随即产生的问题究竟几何?在电影《阿凡达》中,每个纳美人都有一个“接口”,它使得纳美人能够与各个物种直接进行精神层面上的交流,“轻轻一插”,不需要说出指令就能驭驶脚下的飞龙在空中开始杂耍。科幻作品中的很多场景其实并非完全脱离实际,纳美人“即插即用的万能接口”在现实社会中其实已经有了概念及雏形,它就是脑机接口。

科学家们一直寄期望于脑机接口,进而实现人的大脑与计算机、机器之间的直接互联,从而使得人类所缺乏或不足的一些功能能够在可以被大脑控制的情况下得到补偿和提升。那么,现今的脑机接口究竟发展到了什么程度?随着它的发展,又有哪些科学、技术以外的问题浮出水面?

就在4月27号由GMIC与知识分子联合主办的第十届GMIC北京2018生命科学高峰论坛上,来自清华大学的洪波教授以及华南理工大学李远清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薛贵教授共同就脑机接口的发展与问题展开了讨论。

洪波教授首先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的李远清教授,他的团队在头皮脑电、脑机接口方面有多年的研究,也处在世界前沿的领域。

李远清教授介绍了他们的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概是2013年之前,主要做正常人的研究,关注如何通过大脑做多自由度的控制以及如何提高脑机接口的形态,实现多自由的控制。第二个阶段是从2013年开始做的临床应用,主要面向两类病人:意识障碍病人和颈椎损伤的病人,为他们提供功能辅助,如用脑电控制的轮椅、机械臂等。

李远清教授还提到,现有的一个障碍就是临床医生与工程领域的理念不同,技术操作复杂,还需要技术人员帮忙。此外,系统还没有达到产品级的地步,成本、方便程度、实用度等都还需要改进。病人本身对这种技术还是很期待、很感兴趣的,这对研究人员来说是技术的源泉和动力所在。

薛贵教授来自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正常人的学习和记忆的问题。他们希望通过研究人脑的信息存储方式,与计算机、深度学习网络进行对比,发现两者的根本性区别,从而发展下一代更好的人工智能计算方式。他们还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升病人康复的效果,了解植物人意识的状态,甚至知道他们的反馈是什么。

薛贵教授提到,随着技术的发展,脑机接口的潜力是非常大的,未来可能会从“补偿”晋升到“提升”的程度。这个过程所带来的很多思考和未来很多的变化是我们不可想象的。技术的发展对安全性、公平性等方面都会带来影响,我们是否可以开始去讨论这些问题?

洪波教授总结道,薛贵老师更加乐观一点,他提供最乐观的版本:《阿凡达》中的纳美人每个人都有一米长的神经接口,在纳美人之间没有谎言,所有人都以真诚的、直接的思维来交流。如果未来是这样的话,也许我们的社会形态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们的伦理原则也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今天的讨论就到这儿,希望给大家启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这个激动人心的领域。

UUID: 4e97e411-bdf1-404b-a441-3cb0fcfff464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8年/2018-04-28_从霍金到阿凡达:类脑智能研究能走多远?.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