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构材料告诉我们,自然定律并不总像看上去那样固定不变。作为光学定律之一,折射定律表明:当光线从一种透明介质射向另一种透明介质时(比如从空气射向水或者玻璃),它会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发生偏折,而偏折的程度取决于这两种介质的折射率。真空(或者粗略地讲,空气)的折射率被设定为1,而其他所有透明材料的折射率都大于1。然而,一定如此吗?
20世纪60年代,俄罗斯物理学家维克托·韦谢拉戈在理论上提出,当材料具有某些特殊性质时,它的折射率可以小于1,甚至是负值,并因此以“错误的方式”使光线偏折。韦谢拉戈的理念被人遗忘,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电气工程师戴维·史密斯重新发现。他很想知道能不能从“人工原子”出发,制造出后来被称作“超构材料”的韦谢拉戈所预言材料的放大版,使其在比可见光更长的波长,即微波波段,也具有这种奇特性质。
碰巧,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约翰·彭德鲁提出了采用线圈制造类似结构的方法。史密斯和同事在1999年发明了一种负折射率材料——正是在发表这项工作时,他们才重新发现了韦谢拉戈发表于1967年的那篇极具先见的论文。史密斯后来去了位于北卡罗来纳州的杜克大学,并与彭德鲁合作建立了名为“变换光学”的一般性理论,来描述这种材料如何以新奇而意外的方式操纵光的路径。
2006年,他们设计并制作了一种更加新奇的超构材料器件。它可以偏折光线(更准确地说,偏折微波),使其绕过物体,从而使该物体隐形。
这一引人注目的创新成果使超构材料领域的研究正式启航。《国家科学评论》对约翰·彭德鲁的此次专访正是聚焦于这一物理、材料和工程的交叉学科,探讨超构材料的历史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