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食管不怕烫,其实它只是呆

作者: 江小鱼

来源: 果壳少年

发布日期: 2018-04-19

文章讲述了食管对温度的耐受性及其保护机制,强调了“趁热吃”习惯可能对食管造成的伤害,并提到了与食管癌相关的饮食习惯。

前两天江医生回家看望姐姐和小侄子。吃饭的时候姐姐端出热气腾腾的饺子,“要趁热吃哦”,心急的小侄子夹起就往嘴里送,结果被烫得哇哇直叫。你有没有过心急贪吃烫过嘴呢?小学4年级的侄子正处于“十万个为什么”的年龄,这时烫得口舌不清还不忘好学地问我:“小叔,为啥平常我摸起来很烫的食物,吃进去也不会觉得特别烫?但为什么我今天还是被烫到了?”

身体怎样才觉得烫?爸爸妈妈是不是总爱说“趁热吃”,觉得热菜、热饭对身体好,而特别反对你喝凉水、吃冰淇淋呢?其实过高过低的食物温度对身体都不好,那身体又是怎样知道温度是高还是低呢?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参照物”,那就是体温。人体正常的体温范围一般在36.0—37.5℃。人体中对于温度的感受器以体温为标准,感受器就是一个温度的“探测器”。

“迟钝”的食管。我们吃饭时,食物进入口腔被嚼碎、吞咽,然后要经过一个扁而长的管子,叫做食管。食管的功能是把食物安全地送到胃,它平常扁而软,像一个瘪了的袋子,有食物通过的时候才会被撑开。如果食物没有被充分咀嚼,食物体积太大太粗、温度过高或者过于尖锐等,食管都特别容易受伤。为了应付这种经常可能会发生的意外,食管发展出了两项技能:1)神经反射特别迟钝;2)粘膜上皮再生能力强大。

食管不能承受之“伤”。

当然,再强大的事物都是有限度的。对于口腔和食管来说,最适宜的温度是10—40℃,最高可耐受50—60℃,超过70℃就会被迅速烫伤。“趁热吃”时,粘膜短时间内会不断增生加厚来保护食管,加上本来就迟钝的神经反射,长期以往,加厚后的粘膜对于刺激就更不敏感了。“烫不怕”与“不怕烫”的恶性循环下,口腔和食管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烧灼伤。

烫的食物容易让人“囫囵吞枣”,不等口腔充分咀嚼和切碎就往下吞,食管不能承受之伤就更重了。粘膜细胞反复的“损伤—增生”,轻则导致经久不愈的食管炎,如果在增生过程中一不小心发生突变,食管癌就不远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亚洲人偏爱热食热饮的传统习惯,与口腔癌、食管癌、贲门癌的发生有关。

UUID: a20415cc-790c-4434-b708-2ac276de150d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少年公众号-pdf2txt/2018-2019/2018-04-19_你以为食管不怕烫,其实它只是呆.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