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名吃西红柿炒鸡蛋,居然只有几十年历史?

作者: 红色皇后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18-04-16

本文探讨了西红柿在中国作为蔬菜被接受的历史,以及各地对西红柿的不同态度和吃法。文章通过历史文献和作家的描述,展示了西红柿在中国餐桌上的演变过程,以及西红柿炒鸡蛋作为“国菜”的地位。

老舍在1927年写成的小说《赵子曰》里,学生们硬装洋气,到西餐馆子里点“西红柿炒山药蛋”,尝了一口觉得难以下咽。8年以后,他又写下一篇题为《西红柿》的短文,讲到西红柿过去中国人是不吃的,而且中国人确实是吃不习惯,只是因为文化入侵,才开始接受“番茄虾仁”这样滴点西红柿汁的小菜。说中国人不吃西红柿,在今天能引起一场堪比甜咸豆腐脑的口水战争。

但老舍的话其实反映了一个有趣的史实,西红柿作为蔬菜被中国人接受,是在很晚近的时代。

中国人吃西红柿的时间不长。明朝王象晋的《群芳谱》(1621年)已有西红柿的记载,称为“蕃柿”,但种“蕃柿”只因为火红色的果实好看,并没有提到吃。在中国,最早吃西红柿的可能是台湾人,但不是怎样爱吃它,吃法也跟现在不同。《台湾府志》(1685年)称西红柿为“柑仔蜜”,提到它“可和糖煮作茶品”。

清末至民国时期,是中国人学习吃西红柿的重要时间段。这时,各地对西红柿的态度,可以说有爱有恨,爱憎分明,老舍之所以会认为大家都不喜欢西红柿,也是因为他碰巧一直待在“恨西红柿”的区域里。

西红柿是饭桌上的常客,受到人们的喜爱,西红柿炒鸡蛋更可被称为“国菜”。不同的地方,西红柿的待遇也不一样。黑龙江的西红柿,是在清末从俄罗斯引种的。《呼兰府志》(1910年)已提到西红柿“味微甜”,当时称为“洋柿”。

值得注意的,呼兰区最有名的作家——萧红,在《生死场》(1935年)里,详细描写了西红柿田,她称之为“柿”或“柿子”,今天东北方言里仍用“洋柿子”和“柿子”(并非真的柿子)称呼西红柿。广东作为大吃省,对西红柿的态度相当开放。《广东通志稿》(1935年)载,西红柿“传入广东为人所嗜食”,“已成为普遍之种植”,而且开发了独特的吃法,西方人吃西红柿是生食,中国人是“与肉类煮熟”。

以接受外来事物而闻名的上海,在接受西红柿方面却落后了。《阜宁县续志》(1932年)提到西红柿“近年输入食用种,但植者不多。”云南是接受西红柿的先锋地区。《石屏县志》(1937年)提到,石屏人过去误以为西红柿有毒,“近年则成为食品佳者”,这和美国的西红柿接受史,倒是很像的。我能找到最早关于“国菜”的记录,是汪曾祺的话“昆明馆子里的西红柿炒鸡蛋水平甚高。

”汪曾祺从1939年开始,在昆明旅居七年,这道菜当是在这个时间段吃到的。他特别强调了西红柿炒到断生,颜色分明,不像北方那样炒烂。最早的“国菜”流派之争,也许不是甜咸之争,而是“炒整块”和“炒成酱”之争。

中国文人里,接受西红柿的先锋人物,要属四川作家兼社会活动家李劼人。1930年,李劼人因为不满军阀操控学术界,从成都大学辞职,开饭馆谋生,他的饭馆菜色有“番茄撕耳面”。

李劼人在1947年写的《漫谈中国人之衣食住行》里,还提到一道四六不着调的菜:番茄酱烧海参。贵州也是吃西红柿大省,《麻江县志》(1938年)提到一种储存西红柿的办法,“和盐、蒜、番椒、醴酒腌罐中”,这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今天大家喜闻乐见的“红酸汤”。

UUID: e6e8bdb7-4bb0-48ed-a803-3f2374cc3f72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8/2018-04-16_中华名吃西红柿炒鸡蛋,居然只有几十年历史?.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7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