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经常说“这种食物好,容易消化,这种东西难消化”。食物为什么会有“好消化”或者“不好消化”的差别呢?你有没有吃多了某种食物感觉到“不消化”的经历?
我们吃的食物需要消化才能被吸收。人体每天需要几十克蛋白质来进行新陈代谢,蛋白质进入胃肠之后,消化液中的蛋白酶会将大多数蛋白质“切”成单个的氨基酸,有一小部分能够保持几个氨基酸的小片段,称为“多肽”。单个或者两三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二肽和三肽)才能被吸收。被吸收之后,它们随血液循环运送到身体各部位,再通过复杂的生化反应组装成人体需要的蛋白质。
脂肪分子进入体内后,需要脂肪酶分解才能被吸收。但是脂肪不溶于水,而脂肪酶只存在于水中,所以脂肪酶只能对水和油交界的脂肪分子发生作用,效率很低。好在有胆汁把脂肪分化成小颗粒并包裹起来分散在水中,脂肪和水的接触面积大大增加,更容易被脂肪酶所消化。
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大部分也是大分子,只有很少一些是人体可以直接吸收的单糖。淀粉这样的多糖,会在淀粉酶作用下分解成单糖,被吸收之后转化成能量。而纤维或者结构特殊的淀粉不能被淀粉酶消化,人类又没有食草动物相应的酶,它们就会原封不动地经过小肠进入大肠。在大肠中,有些细菌能将这些成分分解一部分并提供一些功能性物质。
有效的消化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有充足的消化酶以及胆汁等辅助成分;二是消化酶与所能消化的食物成分充分接触。一般来说,充分加热有助于把食物成分从细胞中释放出来,减少对于胃肠蠕动的需求。有的食物成分之间能够发生反应生成沉淀,影响消化,最有名的就是“柿子不能与螃蟹同吃”。这其实是因为没有完全成熟的柿子中含大量单宁,与螃蟹中的蛋白质反应生成不溶物,这种不溶物能够抵御胃肠内蛋白酶的进攻,导致无法消化。
同类食物成分的不同类型,其消化难易程度也不同。淀粉中有两类分子,直链淀粉结构紧凑,支链淀粉则比较“杂乱”。在水中支链淀粉能够溶解,而直链淀粉难以分散开,淀粉酶更容易深入到支链淀粉中发挥作用。蛋白质也有同样的问题,比如在胃部的酸性环境中,牛奶中的酪蛋白不能被溶解,而乳清蛋白不受影响。
一般来说,我们的“胃口”要求的比身体真正需要的要多,多余的热量会转化为体重,储存起来。
对于现代社会的很多人来说,“吃饱”已不是问题,而“长胖”成了一大健康隐患。有很多“减肥食品”实际上是刻意地去追求“难消化”,这些食物吃进去,满足了“食欲”和“胃口”,但不被消化吸收,从而避免转化为体重。目前研究比较充分的是膳食纤维和抗性淀粉。膳食纤维在蔬菜和粗粮中含量比较高,而抗性淀粉在常规的天然食物中含量比较少,现代食品技术往往通过对淀粉进行加工而得到。
在形形色色的“减肥食品”中,只有膳食纤维和抗性淀粉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膳食纤维和抗性淀粉在进入大肠后,会成为肠道细菌的食物。某些细菌的生长会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等好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益生菌”。而有助于益生菌生长的食物成分也被称为“益生元”。对于益生菌和益生元,科学上还有太多未知的地方,不过已经有了许多五花八门的商品。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去辨别这些商品的真假,不妨冷眼旁观。而在自己的食谱中,适当增加一些含膳食纤维多的蔬菜水果和五谷杂粮,总是有益无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