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算法量产的“沉迷”

作者: 李子李子短信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18-04-12

本文探讨了现代科技产品如何通过设计“奖赏”机制,利用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作用,使人“上瘾”,并分析了这种现象背后的经济逻辑和技术人员的责任。文章还提供了一些避免成为时间收割牺牲品的建议。

或许你也在抱怨,时间越来越少了。手机、社交网络和游戏总是让我们的眼睛无法从屏幕上移开。这是“上瘾”吗?我们怎么办?我试图用讲故事的形式,耐心地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为什么“上瘾”?技术为何拥有能够操纵我们喜好的能力?这是技术的错,还是技术人员的错?为什么这是一个“全民上瘾”的年代?

这世界上肯定存在让人上瘾的代码。拉姆塞·布朗的公司就是建立在这句信条上的。和硅谷的很多公司一样,布朗的事业也起步于自家车库。他给自己的公司起了个非常招摇的名字:多巴胺实验室。公司网站的宣传里号称,他们运用神经科学理论,结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用多巴胺让你的 App 令人上瘾”。

布朗毕业于南加州大学,于2015年底拿到了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而他的合伙人达尔顿·康布斯则是一名神经经济学博士。

根据他们的理论,不管是发帖、购买还是延长使用时间,任何用户行为都能通过设计“奖赏”来实现并加强。他们提供的“定制服务”能接入客户 App 的后台,帮助客户追踪用户的每一个行为;然后在一些关键的地方和时间点设计“奖赏”:悦耳的声效、虚拟币,或者忽然跳出来的赞,从而提高用户的留存度、打开率和停留时间。

多巴胺只是大脑奖赏机制中一系列复杂生化反应里最知名的一种物质。从基础的生理满足(食欲、性欲),到内在的愉悦和快乐,再到更高级的比如达成目标、受到肯定等,都能让奖赏机制工作,肯定“对”的行为,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指导人们的行动。而“上瘾”的产品则以不同方式利用奖赏机制,无休止地向用户供应这种满足。

科技从业者们并非对这些致命设计一无所知。“生产高科技产品的人,仿佛遵守着毒品交易的头号规则:自己绝不能上瘾。”纽约大学商学院市场心理学副教授亚当·奥尔特在《欲罢不能》中这样写道。新时代的科技产品,总在一点或者几点上满足这些要素,让人“上瘾”,带来大脑无法摆脱的奖赏与刺激。

在资本的驱动下量产沉迷和诱惑,可以说是经济上的必然。生产过剩的“注意力经济”会把技术带向何方?“你明知道高糖高油、一口下去全是卡路里,但你还是无法抵御血糖升高的快感吃个不停。”相比起药物和烟酒,《连线》作者罗比·冈萨雷斯将大部分科技产品比作带给人愉悦感和满足感的垃圾食品。

如何避免成为时间收割的牺牲品?

文中的哈里斯为了避免分心,会做以下几件事:把手机屏幕调成黑白的,尽可能地阻止鲜艳的图标对自己的吸引;把容易“上瘾”的 App 放在第二、三屏、挤在一个文件夹里,对抗无意义地“打开”的动作;工作的时候,把手机放在看不见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如果不能减少使用,那么得对自己的“使用”心中有数:使用一些小工具,记录自己每天在手机上耗费的时间;如果你有孩子,和他/她约定好玩多久、或者只能在客厅玩。

UUID: 41091e73-f7cd-4ce6-bb36-2757600691c0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8/2018-04-12_被算法量产的“沉迷”.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7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