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在看中文配音的外语电影的时候,常常会感觉很违和,所以他们宁可去看原音中文字幕版的,也不愿意看配音版的。这是为什么?
配音的质量和翻译的质量当然是很大的因素。可是如果中文配音的语气和内容都和电影里的人的表情同步,为什么还会有违和感?
这主要是和麦克格效应有关。麦克格效应是心理学家哈利·麦克格在1976年发现的一个错觉现象。在理解言语的时候,我们的眼睛看到的东西会严重干扰我们听到的东西。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连大脑都不能同意更多。
麦克格效应有多普遍呢?不管你说什么语言,中文英语还是阿拉伯语,你都会被麦克格效应影响。而且,不管什么年纪的人都无法摆脱麦克格效应,就连还不会说话的5个月大的婴儿也有麦克格效应。还有人发现,哪怕音画不同,比如声音是男的,脸是女的,也不妨碍麦克格效应。你或许会想,对盲人来说,麦克格效应是不是就会消失呢?没用。有科学家曾让人靠边摸人脸边听的方式判断被摸的人说了什么,结果还是一样,麦克格效应依然屹立不倒。
在看外语片的时候,外语的口型和中文配音对不上,由于麦克格效应的存在,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地更信赖看到的口型而不是听到的声音,所以配音的外语片会显得特别违和。
那么,麦克格效应有什么用呢?在日常生活中,而不是在看电影或者在实验室里做科学家的小豚鼠的时候,你不太可能会遇到音画不协调的情况,倒是有可能会遇到听不清楚对方说话的情况。这时候麦克格效应就很有用了,它可以通过对方的口型帮你脑补上他的说话内容。
另外,电影和演讲就经常利用麦克格效应。电影制作者知道,即使是在音质很模糊很糟糕的情况下(比如几十年前的录音),只要对上口型,就会产生麦克格效应,在听众看来音质就瞬间变好了。为了让外国人的口音变得不明显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
麦克格效应说明大脑在理解语言的时候,特别喜欢把视觉啊,听觉啊好几个频道合起来降低理解难度。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和听收音机和听音频相比,许多人更爱看视频、看电视;和自己看书相比,许多人更愿意听人演讲。麦克格效应还是一种新兴二次元艺术形式——空耳的原理。把听不懂的歌词配上和口型一致的字幕后,果然连意境都变得不一样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