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年形成的花芽经过一个冬天的等待,在春季来临的时候竞相绽放——作为典型的先花后叶植物,盛放的玉兰树上没有叶子,远远望去非常醒目。正是玉兰花开的季节。玉兰 Yulania denudata,别名望春花、玉堂春、白玉兰。望春花和玉堂春指出了它开花的季节,白玉兰一名则体现了它的主要颜色。
玉兰通常具有9枚白色的花被片,分3轮排列;花被片基部常带有红色,各自之间大小形态近似,不容易区别;花被片向内是螺旋分布的雄蕊,花药的长度占了一半以上;多数离生心皮形成的雌蕊位于花的最中心。在果实发育期间,花托会伸长,逐渐发育成长柱状的果实;由于授粉不均匀,时常有部分心皮没有发育,这让玉兰的果实出现弯曲。玉兰开花时的壮观,与开败后的萧索形成鲜明对比。
白色的花被片时常在脱落之前就开始褐化,落地后褐化的面积就非常大了。变色的原因是一类氧化还原反应,玉兰的花被片中含有酚类物质,盛开时细胞结构比较完整,酚类物质在相应的细胞器中,有序地参与生化反应;当花期快要结束时,细胞往往出现程序性死亡,膜系统开始解体,酚类物质散布各处,非常容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醌类物质,而醌类物质宏观表现的颜色就是褐色。
花被片褐化在整个玉兰属里都存在,花期过后,一地的褐化花被片,对景观效果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玉兰是中国传统的木本花卉,其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最少已有2500年。早在公元6世纪,就有佛教寺庙在庭前种植玉兰。玉兰出现在中国文化之中也是历史悠久,屈原的传世名作《离骚》中“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就是以玉兰来比喻品格高洁。
唐代也有描写玉兰的诗歌流传,如李商隐的《木兰花》中就有“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的诗句。至明清两代,除了文学作品之中有玉兰的身影,工艺制品之中玉兰花造型也占据了一席之地。18世纪末,玉兰传入欧洲,在各国广泛栽培。
1827年法国人Soulange-Bodin 以白玉兰作母本、紫玉兰 Y. liliiflora 作父本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玉兰的杂交种——二乔玉兰 Y. × soulangeana。此后,玉兰的杂交选育工作就没有停止过,根据国际木兰协会(Magnolia Society International)的统计,目前已有超过1000个品种登记在案了。
园林绿化中,最常用的三个木兰科成员正是刚刚提到的玉兰、紫玉兰和二乔玉兰。在很多植物爱好者眼中,这三者形态特征的区别非常明显,但依然有很多人觉得难以区分。要是算上其他成规模栽植的原生种和品种,区分木兰科的难度甚至超过区分春季北方蔷薇科李属 Prunus(广义)的李、樱、梅、桃、杏等。从花被片颜色和形态上可以轻松区分玉兰与另外两种。
其中玉兰花被片以白色为主,各轮花被片形态大小近似,几无差别;另两个则以紫色为主,且最外轮花被片小于里面两轮。而区分紫玉兰与二乔玉兰的关键是开花时长不长叶:紫玉兰为灌木,花叶同放,最外轮花被片远小于其他花被片,呈萼片状;二乔玉兰为乔木,先花后叶,最外轮花被片稍短或者为内轮花被片长度的2/3。玉兰上一次出现在《物种日历》是2015年,当时用的学名是 Magnolia denudata。
学名改变主要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木兰科科下分类系统。木兰科分属的观点一直以来比较混乱,科下所有的属都在一定程度上和木兰属 Magnolia 有交集,除了鹅掌楸属 Liriodendron 之外,其余所有的属都曾经被并入木兰属(翅喙木兰组Sect. Lirianthe的种类最初是以鹅掌楸属的成员发表的)。
玉兰属 Yulania 的成员最开始都被放在木兰属里,直到1839年法国学者E. Spach建立了玉兰属 Yulania,但是仅仅过了两年德国学者H. G. L. Reichenbach就将玉兰属降级为木兰属下的玉兰亚属Subgenus Yulania。玉兰亚属的观点后来一直被广泛采纳,《中国植物志》木兰属也采用了这个观点。
尽管玉兰在园林绿化中应用广泛,在IUCN的物种红色名录里也被评为无危(LC),但是IUCN对其野外种群变化趋势给出的答案是“尚不清楚”。栽培个体众多,却没有任何迁地保护项目涉及到它,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依然将其评定为易危(VU)。或许,这个在早春最惹人注目的木本花卉,真的需要一次详尽的野生种群调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