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32日,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知名期刊《物种日历 · 通讯》上发表封面文章《贾氏中华人鱼——海生哺乳类新物种》,在世界上首次对一种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神秘人鱼类生物进行了完整的研究和描述,并且根据模式标本正式命名了新物种Naeryoua chinensis。论文对该物种分类地位的确定在国际博物学界引发了激烈争论。
当然……是骗你的。愚人节,就是要“鱼人”呀。
人鱼是在世界各地文化中出场频率颇高的想象生物。《山海经》中就曾提到一个人鱼国度:“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最经典的“美人鱼”形象则源自西方,最早可追溯到古代两河流域的女神阿塔伽提斯,在误杀了自己的凡人情侣之后因羞愧跳入河中,变为人首鱼身。塞琉古帝国时期的叙利亚硬币,铸有阿塔伽提斯人首鱼身的形象。
另一位著名的美人鱼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妹妹帖撒罗妮加,在兄长去世后跳爱琴海自杀未遂,变成人鱼盘问过往船只亚历山大大帝是否健在,如果答案不是“他活着,统治并征服世界!”就怒发冲冠,掀起风暴令船毁人亡。在希腊神话中,海中仙女塞壬(Siren)有着类似的设定,以歌声引诱水手把船驶入险境,或者溺水而亡。《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把自己绑在桅杆上,让水手以蜂蜡堵住耳朵,以抵抗塞壬的美丽歌声。
当然,让美人鱼的形象深入千家万户的还是文学巨匠安徒生——“她的皮肤又光又嫩,像玫瑰的花瓣,她的眼睛是蔚蓝色的,像最深的湖水。不过,跟其他的公主一样,她没有腿;她身体的下部是一条鱼尾。”在《海的女儿》中,小美人鱼继承了古代神话中人鱼的优美歌声,而她的命运也同样和凄美的悲情故事联系在一起。
美女身材外加一条分叉大尾巴的形象还出现在其他艺术作品中,比如《加勒比海盗》和《美人鱼》;而今天全世界许多水族馆里的“美人鱼”表演,也都是人身鱼尾的形象。
鱼和人的区别到底在哪?要想弄清楚鱼人到底是什么鱼,我们必须先强行科普一点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知识。我们通常所说的“鱼”主要包括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前者包括鲨鱼、鳐鱼、蝠鲼等等,而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绝大多数鱼类属于硬骨鱼类中的“辐鳍鱼”。
乍一看,美人鱼的形象非常符合鱼的设定:下半身常常覆盖着鱼鳞,而鱼尾和可能存在的鱼鳍都被设定成典型辐鳍鱼的附肢骨骼形态——由平行向外辐射的棘条撑开成薄薄的一片,没有肌肉组织。
可是再仔细想想,无论是软骨鱼还是辐鳍鱼类,你见过鱼儿像水族馆里的小姐姐那样“趴”在水里上下摆动“尾鳍”的吗?答案是否定的。简单来说,鱼类的肌肉结构决定了它们不能“弯腰”:以中轴骨骼(就是鱼身体正中的那整条鱼刺)为界,鱼的躯干肌肉分为左右两部分,我们可以想象一条鱼交替收缩身体左右两侧肌肉时,竖起来的尾鳍就会相应地向左右两侧摆动,由此提供前进的动力。
严格来说,“鱼”其实不是演化史上一个独立的类群,因为更加高等的两栖类、蜥形类(包括爬行类和鸟类)和哺乳类都是从硬骨鱼中一支所谓的“肉鳍鱼”演化而来,和现存肺鱼的亲缘关系比较近。上面所说的左右摆动尾鳍这种推进方式,我们在两栖类的大鲵和各种蝌蚪中都还能看到。《山海经 · 北山经》有云:“……其中多人鱼,其状如䱱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这里的“人鱼”描述的应该就是大鲵。
那么“经典款”美人鱼可以“拍水”的扁平尾巴又是从哪儿来的呢?这就要说到更高等的海生哺乳类了。哺乳动物中有三个独立类群在演化过程中下了海:鲸豚类、鳍脚类(海狮、海豹和海象)和海牛目(儒艮、海牛)。鲸豚类和海牛目的物种有着扁平的尾巴,而鳍脚类的鳍状后肢也是扁平而不是“竖直”的。相应地,和鱼类不同,它们游泳时主要是上下摆动身体作为驱动力。这些动物的泳姿就和水族馆的小姐姐们很像了。
当然,中外文化里也不是没有比较实诚的人鱼形象,比如“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大湖里的人鱼真的是左右摆动身体游泳的。分析到这,这个“鱼人”节骗局就比较明朗了:经典的人鱼形象明明就是——披着鱼皮的哺乳动物啊!而且你可能听说过,美人鱼的传说起源于儒艮或者白鲸,这样看来,美人鱼真的是跟鱼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了。至于相似的鳞片和尾巴,只是艺术处理需要而强加的设定啦。
后记:美人鱼美丽而魅惑的形象深入人心,《太平广记》里甚至提到“临海鳏寡多取得,养之于池沼。交合之际,与人无异。”这样一来,弄明白人家其实不是鱼也是一件幸事——不然想象下,海的女儿们是靠产卵后体外受精来繁殖,岂不幻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