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鸽真的会像剧里那样,让去哪儿就去哪儿吗?
我的鸟类学课程是一位朋友教的,教室是他家的客厅,教材是他退休前写的课件,学生就我一个。听起来很奢侈的样子,其实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趴在阳台的栏杆上看鸽子,并第一万次听他激情澎湃地讲解“这些家鸽乐此不疲地飞行的原因是因为它们热爱飞行”。我当时对家鸽并不感冒,觉得它们除了会飞,跟家鸡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毕竟我从小看到的家鸽的画风都是下面这样的:
通常都是补品炖鸽汤,其实家鸽红烧也很好吃。图片:coolblueice / worldpress
都是贪吃惹的祸。最初的家鸽(Columba livia domestica)来源于原鸽(Columba livia)。野外的原鸽。图片:Roger Wilmshurst / www.flpa-images.co.uk
大概在一万年以前,在肥沃的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冲积平原上,人类开始种植谷类作物。住在附近山洞里和崖壁上的原鸽们常常成群结队地来农地上捡拾掉落的谷粒,在不经意间将自己胖乎乎的身体暴露在了人类的捕猎范围中。故事的一开始大概可能是打一只吃一只,但后来大家发现它们可以养活在家里。不仅如此,它们的生殖能力还特别喜人——6到12个月龄即可生育,一年能孵4、5窝。
更令人惊喜的是,它们就算不小心飞了出去,也会自己飞回家。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这些原鸽就这样一步步变成“家鸽”了。因为驯养过程的简单,常规款的家鸽至今都跟原鸽长得很像,相互之间基因交流毫无障碍。而且在人类饲养的大规模家鸽群中,总有些鸽子会飞丢了出去跟野生原鸽交配,因此现在绝大多数原鸽的血液里都流淌着家鸽的印记。
当犹他州大学的生物学家迈克尔·夏皮罗(Michael D. Shapiro)和他的同事们想对家鸽进行深入研究,以探明其起源和基因突变时。他们不得不跑到一些非常偏僻的岛屿上,才取到了“纯正”的原鸽DNA。但其实,至今他们自己都不能确定,那些偏僻岛屿上的“原鸽”是否就是100%的原鸽。
肉鸽,信鸽,和观赏鸽。虽然将原鸽驯化成为家鸽的过程很简单,但其实人类对这些鸽子所做的事情,远不止简单地把野生的变成家养。正如人类生生地把野猪养成了肉猪那样,我们也选择性地把一些原鸽培养成了胖乎乎的肉鸽。我曾经试过用手托起一只肉鸽宝宝,那真是沉甸甸的一整坨都是肉!
肉鸽宝宝的最终结局——各种各样的美食。图片:shankar s. / flickr
有一些则被选择性地培育成了信鸽:虽然是只家鸽都会飞,而且归巢性都很强,但总有一些回家的速度会快一些,人类就挑选出这些鸽子,并将它们的后代培育成为了专门的信鸽。虽然古装电视剧里演得好像我们想让它们飞哪儿,它们就会飞哪儿一样。但其实信鸽真的只是自己急着回家,顺便给人类带个信而已。
要是当天空气质量不好的话,信鸽回家还会飞得更快:有关学者在研究了415场信鸽比赛的平均成绩和空气质量指数的关系后发现,空气污染并不像一开始他们猜想的那样,减缓信鸽的回巢速度,反倒是会加速它们的回巢。至于具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改变,我们目前还不得而知。
信鸽,绑脚上也行,背身上也行。图片:Máté Nagy et al. / Nature (2010)
还有一些则被非常特别地培育成了各式各样的观赏鸽,什么凸胸鸽(pouters)啊、扇尾鸽(fantails)啊、短脸翻头鸽(short-faced tumblers)啊,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基因突变+定向选择"做不到的。历史上曾经有一位叫查尔斯·达尔文的鸽友非常沉迷于观赏鸽的培育。是的,就是你想的那个达尔文。
<滑动看图>依次是凸胸鸽、扇尾鸽、短脸翻头鸽。图片:Gyyr / wikipedia;jim gifford / flickr;图片:Graham Manning / wikipedia
好兄弟,一起飞。在我开小课上鸟类学的那段时间,我的那位老师一直都念叨着要写一篇论文,揭示鸽群是怎样做到,几十上百只一起在天上绕圈飞行而不互相撞到的,为此他还特意买了一台DV机来做摄像记录。
不过在进行实验的第一天我们就发现,即使是用DV机做了摄像,并且可以在电脑上反复观看慢速版的鸽群飞行影像,我们还是没法对鸽群里的鸽子做到个体识别。不过,一群来自德国和牛津的科学家们想办法做到了:他们自己养了10只家鸽,分别用英文字母命名,然后给每一只家鸽都背上一个微型GPS,在电脑上记录和分析它们群飞时互相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
家鸽群飞时的层级关系。图片:Máté Nagy et al. / Nature (2010)
左图记录的是每一只鸽子以及整个鸽群的飞行轨迹;右图记录的是鸽子两两之间的领导-跟随关系(leader-follower relationship)。具体表现为:跟随者会在领导者做出改变方向的决策后,也相应地改变自己原来的方向,这中间会有一个时间差。地位越高的鸽子越能尽早地跟随头鸽做出相应的改变。
比如在这篇文献所做的实验中,A是头鸽,A单独决定整个鸽群的飞行方向,M是二鸽,M只需花0.2秒就能跟随A做出改变飞行方向的决定,而尾鸽C则要等AMGDH都改变完方向之后,才知道自己所在的团队在改变飞行方向。正是这种层级关系,或者说领导-跟随关系保证了一个鸽群能够做到大家的飞行轨迹都是差不多的,且不会因为有谁冒进而导致相撞。
飞翔的鸽群。图片:benonicitytimes.co.za
因为家鸽能够做到有序的团体飞行,研究无人机的专家们也对家鸽很感兴趣:他们现在已经能够做到比较轻松地操纵一架无人机了,难的是如何同时操纵很多架无人机,如何让它们在飞行时不要撞到一起,如何让它们像鸽群一样自行组织在一起。
在扮演了食物、邮递员和实验宠物的角色之后,家鸽依旧还在智人的脑袋里扑腾着新鲜的灵感,不知道以后还会发生些什么,真是期待呢。
图片:Pixabay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4年的第91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梁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