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恐惧与贫困:人们的心理反应

作者: 陶睿、刘欢等

来源: 科学大院

发布日期: 2018-03-26

本文探讨了人们在面对恐惧与贫困时的心理反应,提出了两个反直觉的效应:“心理台风眼”效应和“城镇位错”效应,揭示了主观感受与客观环境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面对恐惧与贫困,人们心里在想什么?我们通常认为人们的主观感受与客观环境的变化是线性相关的。免于恐惧的自由和免于贫困的自由是两项基本自由,并且与客观环境的变化有关。然而,本文综述的两个反直觉的效应却暗示,人们应对环境变化和追求这两项自由的背后存在复杂的心理机制:客观环境与主观感受的对应关系可能是非线性的。

第一个反直觉的效应是“心理台风眼”效应,即越接近高风险,心理越平静。第二个反直觉的效应是“城镇位错”效应,即尽管城镇居民的客观的生活水平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其主观的住地依恋水平却不介于(低于)城市和农村之间。

免于恐惧的自由和免于贫困的自由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提出的“人类的基本自由”中的两大基本自由。联合国千年宣言也明确提出,国际社会的发展目标就是帮助人类拥有免于恐惧的自由和免于贫困的自由。

环境变化与心理变化紧密相关。自然灾害破坏我们的客观环境,即天降恐惧于人类,我们便寻求免于恐惧的自由;为免于贫困,人类人为地改造自然以改善客观环境。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一直是人类免于贫困、走向繁荣富强的途径。

面对环境的挑战与变化,人类也相应地进化出了诸多应对和适应机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纾课题组历经数年收集上万名被试的数据后,发现了两个反直觉的效应,揭示了主观感受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变化关系未必是线性的。

“心理台风眼”效应表明,主观害怕并未随着客观危险的增加而单调递增。这一发现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非常重要,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制定公共卫生风险的应对政策。

“城镇位错”效应描述了城镇化过程中主观感受与客观环境的不同步变化。尽管出乎意料,却仍在情理之中。前述两个反直觉的效应提示我们,主观感受随客观环境的变化关系可能并非是线性的;人们在应对环境变化以及争取免于恐惧和免于贫困的自由背后有复杂的心理机制。

UUID: c6a6efd0-854b-44d4-a179-0a122c56b7ad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科学大院公众号-pdf2txt/2018年/2018-03-26_面对恐惧&贫困人们心里在想什么?.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