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

作者: 晓军

来源: 《百科知识》

发布日期: 2018-03-20

《永乐大典》是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保存了大量明初以前的文献资料,是世界上最大的手抄本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是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

《永乐大典》前后编纂过两次,第一次编纂开始于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由解缙、胡广、胡俨、杨士奇等人负责,召集了147人,于次年完成了编纂工作,名《文献大成》。第二次编纂于永乐三年(1405),明成祖再命解缙、姚广孝、郑赐等人重纂,参与的朝臣文士、宿学老儒达到2.16万人,永乐五年(1407)定稿进呈,明成祖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完成后,明廷又在各地征召了大批缮书人进行描栏、清抄、绘图和圈点工作。参与编修《永乐大典》的人员居住在离皇家藏书处文渊阁不远的崇里坊等地,由光禄寺供应伙食,还发给膏火费,官员参与编修的可以免朝,待遇十分优厚。

《永乐大典》与现代百科全书的区别在于,现代百科全书是按知识门类确定成若干卷、若干条目,然后邀请权威学者撰述自己的观点或推荐研究成果,介绍正确的知识、学术观点和著作。而《永乐大典》的编纂者们并不撰写什么文字,而是把各种典籍中凡出现过这个条目的一段记载,甚至整部书籍全都抄录下来,还要点明采自什么文章、书籍,是何人撰写的,让人明晰出处,可以查考。

《永乐大典》的最大贡献在于保存了我国明初以前各种学科的大量文献资料。乾隆年间开《四库全书》馆时,安徽学政朱筠奏请“校《永乐大典》,择其中人不常见之书辑之”,得到清高宗的批准,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设立了《四库全书》馆“校勘《永乐大典》散篇办事处”,先后参加者共39人,其中有著名学者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等。

《永乐大典》编定以后从来没有刊刻过,所以它也是世界上部头最大的手抄本。大典中所绘山川器物也全用白描手法,精丽工致。清抄的书手中有许多是各地有名的书法家。

《永乐大典》在永乐年间纂修完成后,只抄录了一部,叫作“永乐正本”;150年过后,至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宫中突然失火,幸好《永乐大典》未受损失,但把嘉靖皇帝吓得够呛。为此,他决定“重录一部,贮之他所,以备不虞”。火后五年秋,重录工作开始。

此后《永乐大典》便有了两个版本:永乐正本(或称永乐本),嘉靖副本(或称嘉靖抄本)。因为两部大典都深藏在皇宫中,没有刊印,流传稀少,在朝代更迭、内忧外患中被偷盗、抢掠、焚烧,正本消失了,副本也只剩下400余册。

UUID: 805b1f4d-e96a-4cde-98c6-2a909279ab00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百科知识公众号-pdf2txt/2018年/2018-03-20_《永乐大典》——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