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宣布,他们探测到了从宇宙的“黎明时期”发出的光。那是来自大爆炸发生后的1.8亿年的原始信号,这一信号的来源是吸收了宇宙中第一批恒星释放的能量的氢。这一发现带来了另一个巨大的惊喜:天文学家发现构成早期宇宙的气体比之前预想的更冷,这意味着冷暗物质的存在!观测表明,宇宙的第一批恒星在大爆炸后的1.8亿年后被点亮。
详见:《宇宙的第一缕曙光已被人类签收,暗物质正在来的路上》。不难想象,对于这样一个惊人的发现,你或许会认为科学家在知道这些结果时,就想立马发布在各个媒体平台,比如报纸、电视、微博等等。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在探测到这一信号的时刻,科学家最酷最真实的反应就是想办法反驳它。正如《自然》新闻在2月28日描述的那样:这一发现是如此突兀,以至于研究人员用了两年时间来检验它是否只是来自仪器效应或噪音。
他们甚至建造了另一个天线,在不同的时间将仪器指向不同区域的天空。Bowman(论文一作)说:“两年后,我们通过了所有的测试,再也找不到任何其他解释。那一刻,我们开始感到兴奋。”敲黑板——两年的反复检查和确认!而他们如此严谨的行为在科研中并非个例。当粒子物理学家搜寻到万众瞩目的希格斯玻色子时,是在确认数据结果不正确的可能性仅为350万分之一后,才选择公布这一诺奖级别发现的。
而当前媒体大环境里,大家都持着“先发布,后质疑”的态度对新闻进行报道,无论是记者、还是自由媒体人、甚至是政客都常常陷入这种俗套做法的怪圈中,事实受到破坏,而最终损害的是公众的利益。可悲的是,像科学家这样的耐心并非人人都能有。吸睛的故事带来影响力和浏览量直接与名、利挂钩。快捷和爆款才能带来冲击,而缓慢和正确或许只是有“无聊”而已。此外,越来越多的媒体正理直气壮地要脱下“假装客观”的伪装。
可想而知当新闻的来源已出现偏向性时,报道的内容自然也会受到他们意识形态的歪曲。细节将被忽略,而非用来作为背景信息。合理的分歧不会被认作是让思想碰撞的辩论,而是冲突。或许在公共信息领域从业的记者和其他有影响力的人,可以向宇宙学家和物理学家学习。保持多方信息来源,保留那些细微差别。当试图确认一个故事时,先想着是否存在被推翻的可能。
直到证据全部到位再进行更周密的报道——这样的过程不需要两年,或许只是两天、甚至两个小时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