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的《神秘岛》,恐怕是让不少人心生向往的自然类探险故事:五个美国人流落到南太平洋的荒岛上,凭借着当地的丰富物产求得生存,点亮了从生火到架设电报线的逆天科技树,直至被救回国。然而小时候的卢平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了吃上,比如书中一个“重要”情节是陷阱捉住了一只母西貒(tuān)和两只幼崽,让众人吃上了一顿“烤乳猪”——这个不会读的字让我第一次对“猪”的多样性有了模糊的概念。
虽然同属偶蹄目,但严格来说,西貒已经不能算是猪了,演化上来说,西貒科(Tayassuidae)和猪科(Suidae)是姐妹类群,二者组成了猪形亚目。虽然在凡尔纳的笔下,它们出现在南太平洋的火山岛上,但在现实中,西貒科的领地局限于美洲大陆。
这些“新世界猪”的祖先早在3600多万年前的始新世晚期就出现在了北美洲,而直到300万年前巴拿马地峡形成,西貒才有机会和其他众多的北美哺乳类一起进入南美大陆,拉开了南北美洲动物大迁徙(Great American Interchange)的序幕。
现存的三种西貒分别归于西貒科的三个属下:白唇西貒(Tayassu pecari)主要适应中南美洲雨林生境;草原西貒(Catagonus wagneri)只生活在干热的南美大查科(Gran Chaco)地区;而今天物种日历的主角是分布最为广泛的领西貒(Pecari tajacu),生活在从美国西南边境直到阿根廷北部的广大区域中,适应了从美墨边境的巨人柱仙人掌沙漠到中南美洲热带雨林的多种生态系统。
跟我们熟知的各种旧世界猪相比,领西貒的体型相对较小,体长不超过1米,体重20千克上下。成年领西貒浑身灰黑色,脸颊部分偏黄,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从后背延伸到胸口的一条灰白色“V领”,这也是它们名字的由来。领西貒也有獠牙,但是作为西貒科成员,它们的上犬齿并非像大多数旧世界猪一样向外平伸,而是向下生长,和下犬齿紧密咬合,上下犬齿的不断摩擦形成了匕首一样锋利的切割面。
这对危险的獠牙让领西貒得到了“javelina”的俗名——这个单词本来是“标枪”的意思。
领西貒是社会性很强的群居动物,可以形成多达三十只的紧密群体。它们入夜分散成更小的群体在领地内游荡觅食,白天一起睡在洞穴或倒木等隐蔽处。在巨人柱沙漠中,汁水丰富的梨果仙人掌是领西貒的最爱;在雨林中,它们的食谱主要由棕榈科植物的果实组成。虽然偶尔也吃昆虫和小动物,但跟食性很杂的猪科亲戚们相比,领西貒还是更加坚定的素食主义者。
正如《神秘岛》中写到的那样,西貒对人类的主要意义就是作为食物。从玛雅文明开始,肉肉的领西貒就是猎人们喜爱的猎物。西貒肉可能是像鳄鱼肉、貘肉、鹿肉一样只有贵族才有权享用的优质肉食,以及祭祀用肉。如果不是因为每胎平均两个后代的低生育率,领西貒恐怕早已被新大陆的居民们驯养作为家畜了。
直到如今,种群数量庞大的领西貒一直是人类的捕猎对象和餐桌上的野味。在亚马逊地区,领西貒是当地居民的日常肉食来源,而作为副产品的西貒皮革是制造高端皮具的原料。虽然目前领西貒物种处于无危状态,但是热带雨林在人类的影响下快速消失,使得该物种野生种群的未来笼上了未知的阴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