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研发经费投入结构不合理:“三低”挑战何解?

作者: 孙玉涛、曹聪

来源: 知识分子

发布日期: 2018-03-02

中国研发经费投入虽高,但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投入比例低,自主知识产权供给率低,以及中央政府研发经费投入不足。这些问题制约了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调整政策、优化投入结构、完善核算体系等多方面努力来解决。

中国政府自2006年提出“自主创新”战略以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突飞猛进,2015年达到1.4万亿元,占全球研发经费投入的20%,仅次于美国的28%。然而,研发经费投入结构不合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动能的需求与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低”投入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创新的供给侧面临严峻挑战。

近20年来,我国基础研究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比例一直徘徊在5%左右,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学术界已经呼吁多年,每年“两会”科教界委员也都提出相关议案,但是仍然没有得到改善。2016年6月23日,时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杨卫主任在《自然》杂志发表评论文章,再次提及这一问题。

1995年以来,我国应用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比例出现大幅下滑,2014年已经触及10.8%的历史低位,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20%以上的水平。应用研究是基础研究和试验发展的中心环节,是创新链条中将新知识转化成新产品的重要传导环节。

我国产业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品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薄弱等问题,集中反映了自主知识产权供给率“低”的问题已日益突出。自主知识产权供给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研发经费投入过于偏向试验发展,科学研究经费比例偏低。

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财政资金是科学研究投入的主要来源,中央政府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是科学研究投入“三低”问题的主要原因。企业是科学研究投入的重要补充。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仅16.9%的企业从事研发活动,且主要集中在试验开发阶段,科学研究非常少。

目前,我国政府研发支出核算规范尚不完善,可能导致国际比较存在误差,不利于精细化管理。我国研发支出核算与经合组织《弗拉斯卡蒂手册》统计规范存在较大差异。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科学研究投入不足非一朝一夕之困,也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需要从战略上认识其方向性、从战术上明确其重要性,逐步调整和优化结果,为创新提供新动能。

UUID: 47e21225-0162-4a87-be5d-8e17be1ac7df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8年/2018-03-02_万亿研发经费投入结构不合理:“三低”挑战何解?.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