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时节舞鱼灯

来源: 百科知识

发布日期: 2018-03-02

本文详细介绍了元宵节舞鱼龙灯的习俗,包括其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以及各地的鱼灯舞形式,展现了鱼龙舞在元宵节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魅力。

元宵节是继春节之后的第一个传统佳节,在各地的节日风俗中,尤以赏花灯的场面最为热烈。唐代时,长安城的灯市非常热闹。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该诗描绘了上元节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到了宋代,元宵夜观灯更是盛况空前,苏东坡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

在元宵节夜晚千万盏形态各异的花灯中,最为抢眼的算是鱼龙灯。元宵节舞鱼龙灯的习俗在我国历史悠久。宋朝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曾赞美元宵节时民间艺人通宵达旦舞鱼龙灯的盛况:“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这首《青玉案·元夕》生动地再现了宋朝元宵节时表演鱼龙舞的习俗。那么,究竟什么是鱼龙舞呢?其实,鱼龙舞是鱼灯和龙灯混合表演的舞蹈,它和分布在广东深圳沙头角的鱼灯舞、广东梅州大埔县百侯镇的鲤鱼灯舞以及福建莆田黄石镇的九鲤鱼灯舞,有异曲同工之妙。以上三个不同地区、不同称谓的舞蹈均为鱼龙相伴的舞蹈,只是没有叫“鱼龙舞”。

鱼龙舞之所以能够成为古代节日文化所展现的重要表演习俗,源于古人崇鲤观念的形成。根据文献记载,鲤鱼是我国流传最广的吉祥物。对鲤鱼的崇拜古代早已有之。《史记·周本记》上载有:“周王朝有鸟、鱼之瑞。”相传春秋时,孔子的夫人生下一男孩,恰巧有人送来几尾鲤鱼,孔子“嘉以为瑞”,于是为儿子起名鲤,表字伯鱼。可见,以鲤为祥瑞的习俗在春秋已经普及,这与《史记·周本记》关于朝之兴有鸟、鱼之瑞的记载是吻合的。

按照民间传说,凡跳过龙门的鲤鱼即可变成龙,没有跳过龙门的鲤鱼“归来伴凡鱼”。无论是“鱼化龙”,还是“龙化鱼”,均反映了“鱼龙合一”以及它们之间极为特殊的关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鱼龙舞总是鱼、龙相伴,彼此不弃不离。我国元宵节的鱼灯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源于原始鱼祭宗教巫术的沙头角鱼灯舞、粤东北地区大埔百侯的鲤鱼灯舞,以及福建莆田的九鲤鱼灯舞,它们虽然地域不同,却同为元宵节花灯中的表演节目;尽管它们的表演人数各异,却都有鳌鱼和众鲤鱼相伴,与“鲤鱼跳龙门”的传说故事吻合;虽然它们在名称上不一,但同属于“鱼龙舞”的文化特征。它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变迁中,不断吸收地方文化的精华,经过冲突、融合,才发展到如今人们在元宵节花灯中所看到的精彩纷呈的鱼龙灯舞。

UUID: 45139b4b-4a0f-463f-8ef4-4f15bdecfad7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百科知识公众号-pdf2txt/2018年/2018-03-02_元宵时节舞鱼灯.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