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冬奥会上,不少选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羽生结弦卫冕冠军,获得了花样滑冰的金牌。在纪录片中,记者问理着蘑菇头的小学6年级的羽生结弦有多喜欢花样滑冰,羽生对着镜头说,喜欢滑冰的程度是99%,剩下的1%是讨厌被骂。包括平昌冬奥会在内的3次奥运会金牌得主、荷兰运动员斯文·克雷默也是从小就把速滑当成了一生的志愿。这些世界级的选手,比大多数同龄人更早产生了目的感。
这种目的感,也是将少数人的优秀和大多数人的平庸区别开的稀缺特质。
在本文中,斯坦福大学教育学教授William Damon和斯坦福大学青少年中心主任、心理学家Heather Malin等人将目的感对于幸福感和成就的重要意义,以及帮助孩子形成目的感的方法进行了整理。
目的感指的是什么呢?目的感是一种对目标的信念,但是这种信念不是为了你个人的利益,而是某些超越了自我的更大的目标。比如,“我要成为世界上最有钱最漂亮的人”就不是目的感,而“我要让我们村的所有人都能用上自来水”,或者“花滑就是我的命”就是一种目的感。斯坦福大学教育学教授William Damon认为,目的感是“人生中最重要,也是最长久的动机。目的感是一个人追寻人生意义的一部分。”
根据青少年成长领域专家,克莱蒙研究大学的Kendall Bronk的研究,寻找目的感对于青少年的成长非常重要。
包括Bronk和Damon在内的许多学者发现,有目的感的人常常能获得: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活得更久,也更健康;更好的毅力和耐力;更加开明;更关心自己对他人造成的影响;更加乐于助人;目光更长远;价值观更加关注诚实、谦逊和感恩;更爱学习;目的感更强的青少年更少抑郁、更少酗酒或滥用毒品,他们有更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坚持锻炼,而且更愿意好好学习。
此外,目的感的意义贯穿人的一生。
对于老人来说,保持目的感或许对健康和认知能力也有好处。比如在2016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测量了年龄在32-84岁间的人的认知水平(记忆、注意能力)和目的感。他们发现,不管受教育水平如何、不管年龄如何,目的感强的老人的认知能力更好。此外,西北大学的研究者在201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目的感更强的老人的睡眠质量更好。此外,有较高水平的目的感的老年人的抓握力更强、入院次数也更少。
不幸的是,目的感是稀有的。Bronk表示,“大多数年轻人甚至大多数成年人都没有目的感。”现如今的年轻人要么已经在学校工厂式的平庸中消灭了幻想,要么就因为害怕失败,一直绷着神经不敢放松而无法从“成功的跑步机”上跳下来体验其他可能性。Damon的研究发现,高中生中只有20%的人有目的感,这些人愿意为自身以外的目标作出奉献。
但是剩下的大多数人都处于迷茫的摇摆中,他们要么无心向学,要么像机器人一样毫无快感地学习,要么充满了大而空的梦想而没有脚踏实地的计划。
现在的校园生活很难给学生提供自我反省、寻找目的感的时间。Damon对此评论道,“现在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压力,而是无意义感。”没有目的感的学生会对学习感到乏味不快,或是体会不到进步带来的喜悦。
Damon发现,有目的感的青少年通常有这样两种信念:这个世界上有值得被传承或者改变的东西。自己有能够达到传承或改变的目标。在Damon的研究中,那些在青少年时期就产生了目的感的少数人有着各式各样不同的目的感,比如有人的目的感是长大后能照顾家人,有人的是长大后从事某种职业,有人是从小就有了某种宗教信仰。但是这些孩子的目的感都不是家人或老师灌输的,而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和接触形成的。
Damon还发现,这些产生了目的感的孩子在他们所青睐的领域里都有仰慕的对象。另外,有目的感的青少年和普通青少年的说话方式也不一样。斯坦福大学青少年中心主任、心理学家Heather Malin说,“有目的感的青少年喜欢聊抽象的价值观,比如平等和正义,而没有目的感的青少年很少谈这些。要培养青少年目的感的话最好鼓励他们去讨论和思考自己想要捍卫和珍视的事物。
”此外,有目的感的孩子的家长都非常支持孩子的选择。Malin表示,“有目的感的青少年会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得到成年人具体的鼓励(如‘我支持你做甜品厨师’),而不是得到一般性的鼓励,比如‘我支持你上大学’、‘我支持你获得好成绩’。此外,他们的父母和老师也常常给他们物质支持,比如给他们购买和兴趣相关的书籍,带孩子去参加偶像的比赛等。”
目的感是无法灌输或复制的东西。
由于青少年的目的感通常是新鲜的体验,而不是自发的思考促成的,因此让孩子多接触新鲜事物是帮助他们产生目的感的重要方法。如果15-19岁的孩子有机会看世界,那么他们将会在青春期结束后自发地寻找人生目的。因此Damon认为,培养孩子目的感的关键在于让孩子接触各种职业、学科和价值观,并带给他们各种各样的体验和资源。同时,家长应该支持孩子的选择、成为良好的倾听者和交流对象。
孩子也要知道,任何时候形成或保持目的感都不算晚。由于目的感需要一个人寻找比自我更具价值的事物,因此它的形成阶段通常比较迟。
Damon通过研究发现,只有大约20%的人在22岁时能够产生目的感,其他人在20出头的时候还在寻找生活的意义。虽然目的感的关键诱发因素还存在争议,但是心理学家们一般认为,重要的生活事件、救助他人的经历,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都是引发目的感的因素。
有较高目的感的人常常表示,下面这些活动能够诱发目的感:在国外旅行;长时间置身于大自然中;参与重要的社会变革活动;习惯性地反思。家长和孩子进行人生目的的对话也可以培养目的感。不过对于孩子来说,当成年人在讨论目的感的时候,就好像在讨论某种过时而晦涩的哲学理论一样。因此在和孩子讨论的时候,尽量不要直接使用“目的”或“目的感”这些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