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2月14日,弗里茨·兹威基出生于保加利亚的瓦尔纳。兹威基的父母是瑞士人,他从小在瑞士长大。1922年,兹威基从瑞士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毕业,获得博士学位。1925年,他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后来成为天体物理学教授。1933年,兹威基在研究后发座星系团时,应用维里定理得出结论,认为存在一种不可见的物质,即现在所说的暗物质,而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
1934年,他和同事沃尔特·巴德提出了“超新星”一词,用于描述正常恒星向中子星的转化过程,同时解释宇宙线的起源。这在当时是非常惊人的观点。兹威基在一生中独自发现了122颗超新星,是世界著名的超新星“猎人”。他和沃尔特·巴德还一同提出用“标准烛光”测定天体的距离。1974年,兹威基去世,为纪念他对科学事业的贡献,人们以他的姓氏命名了第1803号小行星和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
对称性是物理学之美的一个重要体现,对称性分析是物理学中的有力工具,对称性问题则是20世纪理论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20世纪50年代,粒子物理学中出现了一个关于对称性的谜团——θ-τ之谜。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从θ-τ之谜这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走到一个更普遍的问题,提出“宇称在强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中守恒,但在弱相互作用中也许不守恒”的可能。
他们将弱相互作用主宰的衰变过程独立出来进行具体计算,发现以前并没有实验证明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1956年,物理学家吴健雄决定通过实验验证他们的理论。次年1月,她带领团队通过实验证明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确实不守恒,引起物理学界的大震荡。1957年2月22日,杨振宁和李政道正式提出“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因为这项工作,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提起活字印刷术,我们中国人都会想起宋代发明家毕昇,而西方人眼中的印刷术先驱则是1397年出生于美因茨(现德国境内)的约翰内斯·古登堡。古登堡首先研究出了一种特别的合金铸造方法,接下来用这个方法他建立了一套字母库,从而发明了活字印刷术。1455年2月23日,他用活字印刷机第一次印刷了《圣经》,后来被称为“古登堡《圣经》”,一共印刷了约180本,其中49本今天尚存。
古登堡《圣经》全书1284页,每页共印字母约2500个。正文用的是哥特体,庄重古朴,边框和栏间都绘有装饰物,包括花草、鱼虫、飞禽和仙女,十分精美华丽。古登堡的发明正式名称应为“铅活字版机械印刷机”。这种的印刷机的出现使得印刷品变得非常便宜,大大提高了欧洲普通民众的知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