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谈谈,作为一名健康记者,我是如何有效地让朋友和陌生人都退避三舍的。如果你也关注健康话题并热衷分享,或许会和我有同样的命运。
我戳破了母亲心中的偶像形象。2011年,我刚开始做医学传播的时候,我母亲基本每周都会打电话来咨询她从“奥兹医生秀”(Dr. Oz Show)里看来的建议。我仔细审视了奥兹医生所宣称的科学依据,结果经常发现这些证据根本无法推出他的结论,有时候甚至截然相反。于是我开始撰文披露这些事情。
不过话说回来,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名人的影响力是公众健康教育的有力工具。2016年早些时候,查理•辛(Charlie Sheen)宣布自己检出了HIV阳性,《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JAMA Internal Medicine)发表了一篇探索此事影响力的论文。研究者发现,就在查理•辛宣布这个消息以后,“美国人在谷歌上搜索HIV相关信息的次数达到了历史最高峰”。
讨论替代医学让我险些失去朋友。我震惊地发现,消费者根本无从得知自己每天服用的保健品是否安全有效,也没有任何途径搞清这些玩意儿的成分,主要是因为这方面的管理规定几近空白。我还发现,尽管排毒疗法、顺势疗法的鼓吹者大肆宣扬它们的神奇效果,但他们提出的所谓证据却总是似是而非。
人们恐惧惊慌,健康专家大放光芒。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关注的都是一些并不紧急的健康问题:肥胖、营养、糖尿病,诸如此类。这些慢性问题都是老生常谈,而且相对枯燥无聊,肯定不如ISIS或者唐纳德•特朗普之类的话题吸引眼球。然后,突然来了个流行病爆发,一切都变了。
我总是有点疑神疑鬼。我觉得当医学记者有点儿像是念医学院时的某个阶段,你总觉得自己身上的某些症状正好吻合你正在学的某种疾病。和医学院不一样的是,这样的怀疑将伴随你的整个职业生涯。
我会继续让人们敬而远之。我必须承认:就算得罪了朋友、冒犯了老妈,我也毫不后悔。尽管这样的做法并不受欢迎,但我每天都在努力推广基于证据的思路,呼吁人们不要轻信天花乱坠的吹嘘。
我知道向亲戚科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如果你一年360天都平静的看着他们转发“重大发现!央视报道!”而一言不发懒得辟谣,就不要怪罪他们在春节这7天对着你胡说八道了……科普任重道远,平时也请多关心亲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