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着日历过大年

作者: 刘璇

来源: 百科知识

发布日期: 2018-02-15

本文详细介绍了除夕到正月初五的春节习俗,包括除夕的除旧布新、天地桌的接神仪式、守岁、放鞭炮、压岁钱的习俗,以及正月初一的开门炮仗、拜年习俗和初五的破五、送穷、迎财神的风俗。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寓意。故此期间的活动都以除旧布新、消灾祈福为中心。各地还有贴门神、贴对联、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的习俗,这些都具有祈福、装饰居所的民俗功能。天地桌,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

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神佛供献较少,所以到年终岁尽时要对神佛进行一次大的酬劳;此外,天地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传说除夕夜是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接神习俗。祭灶后,诸神都回到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的一年来临时,诸神又降临人间理事。接神的仪式便要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家中的最长者主持。

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然后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人们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盆中焚烧。天地桌与常年设置的佛堂有所不同,其受祀的对象大都是临时性的。

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没有地方,就置于院中。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要一直吃到深夜。根据《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我国至少在南北朝时就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逝去岁月的留恋之情,又有对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放鞭炮,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最高潮。人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爆竹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吉大利。民间有旧俗认为放爆竹要垫后,要想发大财者,爆竹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由长辈将压岁钱发给晚辈;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将压岁钱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过年好,而后伸手要红包。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协调家庭伦理关系、增进家人感情的民俗活动。

古时,除夕祭祖的礼俗也十分盛行。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并在牌位前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家家户户先放爆竹,叫作“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人们喜气洋洋。

拜年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人们要到亲朋好友家里祝贺新春。汉族拜年之风早在汉代便已有之;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还可用名帖投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因此人们在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好运气,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现在,我国许多地方还保存着这一习俗。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之前的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在这天家家都要吃饺子。破五除了破除禁忌外,还要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南方多在正月初五接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接财神需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讨个吉利。人们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向财神表示欢迎。

正月初五“送穷”也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这一习俗反映了人们希望送走旧日贫穷,迎接来年吉祥富贵、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人们要在除夕或正月初五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

UUID: f96dbe28-b0f1-4901-88e1-e90f87bad1d8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百科知识公众号-pdf2txt/2018年/2018-02-15_数着日历过大年.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