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多年前,一位名叫沈福宗的南京人,在欧洲的十年间,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他出生于1657年,父母信奉天主教,父亲是一位草药医生。沈福宗受过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对中医、炼丹术也略有所知,但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1681年,他随法兰德斯籍耶稣会士柏应理出洋,先后访问葡萄牙、意大利、法国、英国、荷兰、比利时等六个西欧国家,受到罗马教皇与法、英两国国王的接见,结识众多社会名流与著名学者。
在法国,沈福宗受到法王路易十四的接见,并在凡尔赛宫向“太阳王”示范用筷子吃饭,表演用毛笔写字,并用拉丁语得体地应答有关中国的各种问题。当时法国等西欧国家正流行“中国风”,这一事件引起社会轰动。
在英国,沈福宗获得国王詹姆斯二世的接见,并结识了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馆长海德。海德对中国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但不通汉语,结识沈福宗后拜其为师学习汉语。沈福宗还帮助整理有关中国的书籍文献,成果之一就是海德于1688年出版的拉丁文专著《中国度量衡考》。
沈福宗在欧洲期间,不仅在文化交流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还可能影响了当时的科学家,如波义耳和胡克。他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也反映了当时欧洲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