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字的起源与演变

作者: 信浮沉 张辰亮

来源: 博物

发布日期: 2018-02-11

文章详细介绍了“孩”和“子”字的起源与演变,以及它们在古代文字中的象形意义。同时,还探讨了“娃”字的古义及其与现代用法的联系。

起初没有“孩”这个字,它是从“咳”字分化来的,《说文解字》里,咳的解释是“小儿笑也”。而孩的解释是“古文‘咳’,从子。”意思是,小孩总是“咳咳”地笑,所以就用“咳”来表示孩子。在早期,咳和孩是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都表示孩子。后来咳才改为指咳嗽。

《说文解字》中对咳和孩的解释小儿笑也,从口,亥声。户来切。古文咳,从子。这种发出什么声音就叫什么名的命名法,多用在动物身上。比如“布谷布谷”地叫的鸟,就被命名为“布谷鸟”。“脊令脊令”地叫的鸟,就被称为“鹡鸰”。看来古人也是没把孩子当正式的人看。

那么问题来了,没见过哪个小孩笑起来是“咳咳”的啊?这里涉及一个古音的问题。在上古时代,“咳咳”的发音听着像现在的“呵呵”。养过孩子的都知道,小宝宝的奶声笑起来不是“哈哈哈”的,而是“呵!呵!”的,所以这个拟声比较准确。

现在人到了三四十岁就没脸自称孩子了。这可不如古人勇敢。宋朝《南部新书》记载,有个叫陈峤的钻石王老五,将近八十岁才结婚。结婚那天,他念了两句诗:“彭祖向闻年八百,陈郎犹是小孩儿。”只要脸皮够厚,你就可以永远是孩子。

说完了“孩”,我们再来聊“子”。我们知道,有天干,有地支。今天的地支,第一位是“子”,第六位是“巳”。这其实是周代以后改出来的。在商代甲骨文里面,地支的第一位和第六位都是“子”——两个不同的“子”。

地支第一位那个“子”长这样。文字学家百分百确认,这真不是一个火锅。因为它还长这样:在西周金文中,它长这样:这是一个表现婴儿的象形字,画出了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今天你去妇幼医院看看,好多婴儿就是这样炸着毛的。

图片来自:123rf.com.cn

地支第六位的“子”同样是描绘婴儿的象形字,它和我们熟悉的“子”字形很像。正是这摇摆的舞姿,陪伴妈妈、爸爸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这个字也挺形象,一个大脑袋,两个活泼的小胳膊,可是怎么只有一条腿?早期学者认为,这代表婴儿的腿被包在了襁褓里。可是金文的“子”也是这样子,这就怪了。

要知道,甲骨文是刻在骨头上的,所以字形只能很生硬,很将就。但金文是刻在柔软的泥模上的,可以刻得很精美写实,所以金文常常比甲骨文更能反映造字本意。按这个道理,金文的“子”应该把“襁褓”部位加粗,让它更像襁褓,可是并没有,还是这么细。所以现在有学者认为,那并不是襁褓,而可能是表示婴儿的腿还没发育好,不会走路。

现在的朋友圈,不养孩子就晒呱,养了孩子就晒娃。“娃”带个女字旁,它的本义是美女。“娇娃”这个词沿用至今,传承了“娃”的古意。这才是真正的“晒娃” 图片来自:《甄嬛传》

娃很晚才开始指“孩子”,大概要到元代才在北方方言中出现,逐渐流行全国。近代学者章炳麟所著《新方言》称:“今通谓小儿为‘小鼃子’……俗或作‘娃’。”这里的“鼃”就是“蛙”。“蛙”和“娃”的联系,也因此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今天,在你盼着你的小蛤蟆寄来明信片的时候,蛙和娃再次划上了等号。

春节给孩子发压岁钱的传统也产生于元代。学习传统文化,快快拿起手机,到支付宝里搜“一字千金”,赶快给你的孩、子、娃发条文字红包吧,让孩子也“咳咳”的笑一笑。这几个字送给孩子都不错如果你还没孩子,也可以发给你的女神男神,把他当孩子宠一下,不过他要理解成生猴子什么的跟你绝交我就不管了。

UUID: baaadaa6-1839-40ed-ae84-38cb83adb5d8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18年/2018-02-11_“孩”字形容的是小孩笑的声音吗?.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