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天新推荐:现代诗十首(注释读本)
浙江大学数学学院教授、诗人蔡天新主编了《现代诗110首》(蓝、红、黄卷,三联书店),被一些大中学校列为写作课教材或必读书,自2006年至今已发行近90000册。他的理念是,如果不是历代评家逐字逐句注释,古典诗词其实更不好懂。那现代诗为何不加注释呢?他同时认为,现代人须阅读现代诗,就像科学人须研究现代科学。
这里从新近增订的《现代汉诗100首》(黄卷)中遴选9首,其中第一首作于一个世纪前的1918年,另有一首李立杨的诗出自蓝卷,由十位当代诗人注释,插图系蔡天新所摄。我们将赠送精装版的5本给转发或留言的朋友。
沈尹默的《三弦》描述了中午时候,火一样的太阳直晒着长街上,静悄悄少人行路,只有悠悠风来,吹动路旁杨树。谁家破大门里,半院子绿茸茸细草,都浮着闪闪的金光。旁边有一段低低土墙,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门外坐着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双手抱着头,他不声不响。
穆旦的《春》描绘了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迷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曾卓的《我遥望》表达了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郑愁予的《错误》抒发了我在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昌耀的《明月情绪》描述了明月、昆仑、空朗万里无云。晴比昨夜更多辽阔。篝火在天边。苍茫中是谁追逐马群,铁蹄一阵阵儿如冰雹叩打石板去也,令我记起战争年月。闲逸莫不意味着偷安?恬然潜在着幽愤。月下情绪最难煎熬。明月明月莫如明月速去,而你通红的早晨就也来临。
北岛的《宣告》表达了也许最后的时刻到了,我没有留下遗嘱,只留下笔,给我的母亲。我并不是英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宁静的地平线分开了生者和死者的行列,我只能选择天空,决不跪在地上,以显出刽子手们的高大,好阻挡自由的风。从星星的弹空里,将流出血红的黎明。
于坚的《在漫长的旅途中》描述了在漫长的旅途中,我常常看见灯光,在山岗或荒野出现,有时它们一闪而过,有时老跟着我们,像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穿过树林跳过水塘,蓦然间又出现在山岗那边。这些黄的小星,使黑夜的大地显得温暖而亲切。我真想叫车子停下,朝着它们奔去。我相信任何一盏灯光,都会改变我的命运,此后我的人生就是另外一种风景。但我只是望着这些灯光,望着它们在黑暗的大地上,一闪而过,一闪而过,沉默不语。
我们的汽车飞驰,黑洞洞的车厢中,有人在我身旁熟睡。
顾城的《丧歌》描绘了敲着小锣迎接坟墓,吹着口笛迎接坟墓。坟墓来了,坟墓的小队伍,戴花的,一小队坟墓。
朱朱的《小镇的萨克斯》描述了雨中的男人,有一圈细密的茸毛,他们行走时像褐色的树,那么稀疏。整条街道像粗大的萨克斯管伸过。有一道光线沿着起伏的屋顶铺展,雨丝落向孩子和狗。树叶和墙壁上的灯无声地点燃。我走进平原上的小镇,沿着楼梯,走上房屋,窗口放着一篮栗子。我走到人的唇与萨克斯相触的门。
李立杨的《我请我妈妈唱歌》表达了当我请我妈妈唱歌,她开始唱,我的外婆也跟着唱。母女俩唱着,像一对年轻的姐妹。
倘若我父亲还活着,他会拉响他的手风琴,摇摆着像一只船。我从没有去过北京,或者颐和园,没有站在那艘巨大的石舫上观看那在昆明湖上下起的雨,野餐的人跑得远远的,离开那草地。我爱听那雨的声音,水莲的叶子如何被雨滴注满直到它们翻过身,把水排入湖中,然后又摇晃着回来,注入更多的水。两个女人开始啜泣,但都没有停止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