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妈逼你结婚?

作者: 科学家种太阳

来源: 果壳网

发布日期: 2018-02-10

本文通过心理学理论分析了父母逼婚的原因,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个角度进行了详细探讨,揭示了父母逼婚背后的心理动机和社会因素。

过年又要被你妈逼你结婚了,你还敢回家吗?前年和去年被妈逼的你,今年还在被妈逼吗?俗话说得好,祸不单行,情人节正好又连着新春佳节,单身狗们急需用已经剁掉的手再网购几对备用的膝盖了。在接受父母亲朋“动之以情”的逼婚攻势之前,不如祭出“晓之以理”的科学大杀器,分析分析逼婚背后的原因,这样起码能……嗯……死个明白。

在心理学领域内,对个体行为进行分析和描述的众多理论中,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是其中影响较大、体系相对较完整的理论模型之一。研究者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影响,前者表现为个体态度,后者表现为社会主观规范,两者共同决定了个体最终的行为决策——并以此提出了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基于这套理论模型,我们或许可以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这三个心理学角度弄清楚——为什么你妈会逼你结婚?本文将一列一列,逐格分析你妈逼你结婚的原因。

我们先来看表格的第一列,行为态度。从内部动机来看,根据父母对于婚姻的态度,从积极到消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看好婚姻,不置可否,消极面对。看好婚姻的父母发自内心地相信结婚是美好的,希望你也能一样幸福。这全都是因为“亲子参照效应”(parent-child-reference effect)。亲子参照效应是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的延伸和扩展。

不置可否的父母并不觉得婚姻多么美好,更多的是一种习惯。父母习惯了每个人都处在一段婚姻关系当中,自然会觉得还不结婚的你怪怪的。习惯成自然,越自然越好。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扎荣茨(Robert Zajonc)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室实验,证明只要让被试多次看到不熟悉的刺激,他们对该刺激的评价就要高于其他没看过的类似刺激。

这就是所谓的简单曝光效应(the mere exposure effect),越熟悉的事就越有好感。

消极面对的父母婚姻生活可能非常不幸福,觉得婚姻简直是苦难。可他们还是要闭上眼把你往火坑里推。这是几个意思啊?简单来说,两个意思:1. 自私的心理补偿机制,2. 邪恶的嫉妒心理。

现在我们看向表格第二列,主观规范。从外部动机来看,根据父母对于社会规范的看法,还是从积极到消极,可以分成三种情况:积极导向,应当遵守,被迫达标。积极导向的父母觉得跟大家保持一致才是正常的,而正常的才是幸福的。应当遵守的父母觉得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所以既然大家都结婚了,你也应该结婚。被迫达标的父母其实并不关心结婚好还是不好,只是觉得别人家孩子都结婚了,而你还不结婚,他们自己脸上挂不住。

我们来看表格第三列,知觉行为控制。根据父母最终做出逼婚行为的直接原因,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社会责任,自我评价,权威控制。社会责任感的父母觉得逼婚也是为了你好,当爹妈的有责任把你从小养大,一直照顾到你成家立业。自我评价的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这辈人在工作环境中逐渐从核心骨干慢慢边缘化,在信息爆炸劳动力剧增的变革中话语权快速丧失。

权威控制的父母相比于你到底结不结婚这件事,父母其实更关心的是,你到底听不听我们的赶紧结婚?

现在,我们用一套分析方式,拆解了“为什么你妈逼你结婚”这个问题。其实这套分类体系还可以用来分析各种行为,比如为什么你妈逼你穿秋裤:所以,今年春节,你妈逼你结婚了嘛?

UUID: 900f4226-b16f-41ea-8eaa-be6d1b1cc55b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8/2018-02-10_过年又要被你妈逼你结婚了,你还敢回家吗?.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