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入冬之际,流感再一次肆虐于北半球的大部分国家。自1510年有记载以来,流感局部流行或世界大流行已超过30次,饶是如此,流感病毒之于人类似乎依然是一位“最熟悉的陌生人”。在它身上,人们屡屡有改变认知的新发现。前不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了马里兰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者撰写的新论文,结果表明,流感病毒在人际间的传播力比以往认为的更强。只要 “同呼吸”,可能就足以 “共命运”。
全球流感监测数据显示,当前各型流感病毒尚未发生显著变异,只是甲型与乙型各领风骚两三月,但去年入冬以后,中国和北美地区的流感发病人数持续高企,欧洲监测到的流感活动也较往年显著增加。个中原因固然与世界卫生组织对2017年流行的优势毒株预测失准,漏掉了乙型流感中的Yamagata系,使得基于疫苗的防线出现疏漏有关,但流感病毒的超强传播能力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容小觑。
根据目前医学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流感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①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②经口、鼻、眼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③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有鉴于此,很多指南都告诫人们,预防流感首推注射当季疫苗,以改变人体对流感病毒的易感状态;其次是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以切断传播途径;最后则是在流感流行季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最大程度减少与传染源的接触风险。
不过,在新研究的通讯作者唐纳德·弥尔顿(Donald K. Milton)教授看来,流感病毒的传播可能比惯常认为的更加隐蔽。患者即使还没有出现咳嗽和打喷嚏等症状,也会通过呼吸散播病毒粒子,增加旁人罹患流感的可能。在2012-2013流感季节期间,弥尔顿领衔的研究小组启动了研究,并招募到355名志愿者,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确认142位志愿者罹患流感,进入到下一阶段。
研究者要求这些倒霉的志愿者在一个名为“祝你健康II(Gesundheit II)”的特殊设备前坐满半个小时,每天一次,一共持续3天,所有的呼吸、喷嚏、咳嗽都在连接在仪器上的罩子中进行。最终,这些志愿者向研究小组提供了提供了数百个鼻咽拭子(即鼻咽部分泌物的样本)、自然呼气、自发性咳嗽以及在症状出现后的第1、第2和第3天的喷嚏样本。
通过分析这些样本,研究者惊讶地发现,流感患者在非咳嗽/喷嚏状态时,仅凭自然呼吸就可产生长期滞留于空气中的气溶胶。数据显示,23个精细气溶胶样品(直径小于5μm)中有11个(48%)可以检测到病毒RNA,并且这11个样本中有8个含有具备传染性的病毒颗粒。这意味着,咳嗽打喷嚏并非产生感染性液滴的必要条件。即使流感患者不咳嗽,不打喷嚏,静静坐在那里呼吸也足以将病毒扩散到空气中。
通常情况下,流感患者在咳嗽/喷嚏后产生的个头较大的液滴会局限于周遭半径2米的范围,并会沉降到地面;而气溶胶个头要小得多,可以悬浮在空气中较长时间。就“触摸被污染表面”这个传染途径来说,打喷嚏会污染更大面积。就“飞沫传播”这个途径来说,打喷嚏似乎和坐着呼吸差不多。不过,流感患者呼吸间排出的含有传染性病毒颗粒的气溶胶,是否真的像咳嗽/喷嚏排出的飞沫那样能有效传播流感?这点还没有完全得到确认。
弥尔顿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就瞄准了马里兰大学的学生,打算在学生宿舍这一特定空间中观察流感的传播规律。
除了“呼吸传播流感”,这项研究还发现了其他一些有意思的结果:①男性每次咳嗽会排出更多的病毒颗粒,约是女性的3.2倍。不过,女性则在咳嗽频率上“领先一步”,显著高于男性。②比起BMI比较低的瘦子,BMI比较高的胖子会排出更多病毒。可能是因为胖子往往体内有更多炎症反应。
③流感病毒要么扎根在你的上呼吸道(口鼻咽喉处),要么扎根在你的下呼吸道(肺部)。只有下呼吸道感染者,呼吸时才会呼出感染性颗粒。④最近两年内注射过流感疫苗者更容易得到下呼吸道感染,从而呼出感染性颗粒。
这个新研究还意味着什么呢?首先,这个研究结果可以用来,改进预测流感病毒传播风险的数学模型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来控制流感,比如增强公共场合的通风系统,进一步鼓励流感患者在家休息。
传统的预防流感措施依然值得推荐,仍然可以降低你感染流感的几率——虽然不能保证你绝对平安无事。研究者弥尔顿认为,这个新研究的最大提示是,一旦发现自己出现流感症状,就需要立即回家自我隔离。不要等到咳嗽/喷嚏等症状出现后,方才采取措施。接到员工假条的上司们,流感季节,请多体谅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