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鸡年的第2个立春……鸡年凭啥把立春从狗年那“抢走”了?
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一个节气是“立春”,这是春天里的第一天,也是古代的春节。不过,为什么有时一年里都没有立春,有时却有两个立春呢?
造成这个原因的,是我们把三种东西混在一起说了。1)公历的年,是一种阳历。2)24节气为一岁,也是阳历。3)我们平时说的“农历”,是看月亮定的,有时称为阴历。农历一年,总比阳历的一岁(24节气)长或短。所以“一年”里可能有0/1/2个立春。
今天这个立春是2018年2月4日凌晨5:28:25,丁酉鸡年腊月十九。
注意到没,虽然我们一般说“2018年戊戌狗年”,但现在仍是鸡年腊月中旬,要到2月16日正月初一才进入戊戌狗年。2017年2月3日,也是一个丁酉鸡年立春,正月初七。所以民间称之为“两头春”,这个鸡年的年头年尾各有一个“立春”。再往后翻日历,2019年2月4日,戊戌狗年腊月三十除夕日,又是一个“立春”。嘿,狗年的年头没有立春,在最后一天却发了春。
狗年除夕“发春”,导致接下来的己亥猪年没有了立春,民间称之为“无春年”,这个猪年从2019年2月5日到2020年1月24日。2020年2月4日,庚子鼠年正月十一是又一个立春,这一年也再次成为“两头春”。
相信经过上面的陈述,各位已然晕菜了。晕菜的原因,是我们把三种“东西”混在了一起说。把它们撕扯开来,就容易理解了。
这三种“东西”分别是什么呢?1. 公历:公历是一种阳历,也是我们现在日常工作中依据的,全世界通用的历法。公历周期是太阳在天上看起来的运行周期,也就是地球公转周期,一年365天(闰年多一天)。
2. 节气:节气也是一种阳历。节气,指的就是太阳运行节律,而且是以天文学家的严格标准规定的。比如这个立春(2018年2月4日,丁酉鸡年腊月十九日)节气的时刻是凌晨5点28分25秒。24节气的周期是太阳回归年365.2422天(365天5小时48分46秒)。
3. 夏历:第三种,是夏历(也是人们平常说的“农历”)的年月日(如丁酉鸡年腊月十九日)。
这里的月,是从初一到三十(有时只到二十九)日的朔望月,也就是月亮形状变化周期;所以有时也称“阴历日期”。阴,即太阴,就是月亮。夏历里年的长度,是有一定弹性的,有时是12个月即354天(比如戊戌狗年),有时插入一个闰月,那一年就是13个月即384天(比如丁酉鸡年);这样长短搭配,平均年长依然是回归年365.2422天。
“两头春”“无春年”的出现,则来自于这种“阴阳合历”双轨制里的不和谐之处。既然农历一年的实际长度是354天或384天,24节气周期一岁是365.2422天,一年比一岁(也就是立春出现的周期)或长或短,有时短11天多,有时长不到20天。所以下一个立春就会在除夕之后,这一年就会成为“无春年”,比如下一个己亥猪年。
再进一步说,其实“立春”这个准确的太阳运行周期时刻,也不能完全决定“春天”是否一定来临了。“立春”只是一个天文学定义,它的周期虽然精准,决定“春天”的还有每年不同的天气。
24节气里每个节气又分为“三候”,五日一候,一共七十二候,每候对应一种物候。譬如立春的三候,就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和鱼陟负冰——春风吹拂,大地解冻;蛰伏小虫;鱼浮水面,如负碎冰。不过,传统经验上的“节气”和天气物候,只适用于形成24节气传统的中原,不适用于其他地区。
民间关于“两头春”和“无春年”有很多或喜庆、或悲催的说法,譬如什么“寡年无春,不宜结婚”,其实这些说法都没有科学依据,只是根据“立春”这个标志性的天文日期进行的想象。
“两头春”和“无春年”出现的原因,是我们农历如此规定的关系。我们采用了太阳周期和月亮周期两种并不完美匹配的周期来标记年月日,因为两种周期都显而易见——万物生长靠太阳,月亮形状抬头可见。即使是今天的时间制度也来自天文观察。
这个习惯根深蒂固,至今我们还是要在正月初一过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七月初七看牛郎织女,八月十五吃月饼。太阳周期的一个例子:一年里每天在同一时间从同一地点拍摄太阳,会看到一条8字形的日行跡。
假如我们把年月日的定义略作修改,那么“两头春”和“无春年”现象就可能不存在了,比如修改农历,提前一个月过年,让每年的立春都落在这一年的一月尾二月头,那每年都有“春”了;或者像宋代科学家沈括提议的,废除“阴历”日期,按24节气定为12个月,规定立春就是正月一日,实际上完全改为阳历,那每年第一天也就是“春”了。只是随着科学素质的提高,迷信的说法没有那么多人相信了。
与其关心“今年有无春”,不如关心点实际的——我们关注时令节气,其中很重要的原因,还是为了博大精深的当季“能好怎”。“立春”,又叫“咬春”,吃春饼啃萝卜挖荠菜,都是传统的“咬春方式”。一年之际在于春,先一起愉快地“迎春”“咬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