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震有“人”管了!“张衡一号”发射成功

来源: 科学大院

发布日期: 2018-02-02

2018年2月2日,我国首颗地震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在卫星地震电磁空间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该卫星将在未来5年内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有望通过数据积累和震例分析,为地震预测提供新手段。

2018年2月2日下午,我国首颗地震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张衡一号”的发射使我国在卫星地震电磁空间探测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我国已经成为唯一拥有在轨运行的多载荷、高精度地震监测卫星的国家。

张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科学家,他发明了世界上最早记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张衡一号”的命名揭示了它的使命,从今天开始的5年中,它将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通过大量的数据积累和震例分析,有望找到其中规律,为地震预测探索增添新手段,推动我国地震预测技术的发展。

电磁监测卫星是研究地球电磁环境的重要手段。在地震监测、预测方面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在一些大地震前可观测到较大空间范围的电离层扰动和电磁异常现象。法国2004年发射了专用于地震监测的DEMETER卫星,观测到了明显的震前电磁扰动信息。

我国空间监测和探测地震技术创新进入了快车道。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开辟了空间对地观测。

20世纪70年代末期,卫星遥感技术已经有了初步应用,利用光学遥感来观察地球上的地质构造构造,监测地震灾害,特别是大地震后从空中遥感照片上解译地震灾情,为地震应急救援提供遥感数据。20世纪80年代末期,GPS应用于地壳形变监测,红外遥感信息监测地面的温度变化,从而研究大地震和红外遥感之间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中期,干涉雷达技术可以观测大地震的形变,从而研究地震的同震形变。

21世纪初,根据地震行业需求,全面开展卫星电磁和电离层与地震的关系研究,多源多种遥感和探测技术在地震应用迅速发展。

近年来,电磁监测卫星的有关技术与应用发展迅速。国际上,俄罗斯、法国、乌克兰等很多国家纷纷将地震监测的卫星列入航天发展计划。我国首颗电磁监测卫星于2013年7月29日获得国务院批准立项,它是中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的第一个天基平台,开辟了我国地震监测预测的新途径。

它的发射,可以发挥空间对地观测的大动态、宽视角、全天候特点,通过获取全球电磁场、电离层等离子体、高能粒子观测数据,对中国及其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弥补地面观测的不足。

地震电磁监测卫星发射使我国在卫星地震电磁空间探测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大地震之前空间电磁场的变化一直是科学家重点研究的问题。我国“张衡一号”电磁监测卫星将在轨运行5年,在这5年中它将以标准手段对我国6级以上、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通过大量的数据积累和震例分析,有望找到其中规律,为地震预测探索增添新手段,推动我国地震预测技术的发展。

UUID: de33e69d-efad-4bfc-ac68-bc7f4ce9512e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环球科学公众号-pdf2txt/2018/2018-02-02_中国的地震有“人”管了!“张衡一号”发射成功.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