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绿化中,常绿乔木的作用很大,可以在萧瑟的冬季为城市带来一抹亮色,让人感觉春天临近。我家位于安徽,这里最常见的常绿乔木是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常用于居民区及园林的绿化。不过月初来了场几十年罕见的大雪和大降温,这些樟树可倒了霉了。
樟树是南方地区的常见乔木和行道树,素来怕冷,有“樟树不过淮河”之说。按照园艺学上的说法,樟树理论上耐寒9~11区,大概就是耐最低温度-7℃左右。不过山东以南地区只要不是冬天冷得过分,成年树都可以扛过去。我家地处淮河南岸,可以算是理论上的南方地区。小区里的樟树大多胸径30厘米左右,7~8米高,这种规格的樟树足以对抗普通的寒潮。
樟树有着典型的半球形树冠,或伞形树冠,枝叶茂密,夏季遮阴甚是惬意。但这优点也成了它们倒霉的原因。罪魁祸首是雪,自从我所在城市大范围种植樟树以来,从没经历过这么大的雪,而树冠上沉重的积雪,最终压垮了它们。这一夜,断裂之声彻夜未绝,静夜里听来十分恐怖,第二天起来一看,果然,小区已成废墟矣。
就在不远的合肥,一场大雪的到来,也祸害了一大批樟树。过半的樟树主侧枝被压断,主干撕裂,甚至有一部分只剩光杆。考虑到雪后还有持续一星期的降温,这些树很可能挺不过来,就此殒命。至于断枝堵塞小区道路,砸伤私家车无数,那都是后话了。
中国古代对樟树的记载可谓历史悠久。豫章是豫樟的通用写法,章通樟,樟树的早期记录多以此形式出现。
据信豫和章是两种树的并称,豫指“枕木”,章指樟树,这两种树较难区分,“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当然也有豫章专指樟树的说法。《左转·哀公十六年》记载,楚惠王时期有位司马叫作子綦[qí]。白公之乱中,这位子綦面对白公胜一伙叛党,竟然“抉豫章以杀人而后死”。这可是先秦的记录!不过更重要的是,能把樟树拔出来打杀敌人,也可以算是真正的猛士了。
哪怕大家已经背不出《滕王阁序》全文,但总该还记得前八个字“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这里的“豫章”,就不再是樟树,而指的是汉朝所设的豫章郡。豫章郡以南昌县(今江西省南昌市)为中心,辖区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江西省。先有豫章树,后有豫章郡。不过豫章郡是否直接得名自樟树仍有争议。反对者认为,豫章用来称呼地名,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豫章置郡不过是沿用。早期“豫章”的范围不明,大致是在长江以北、淮水之南。
这个范围不小,不过的确是在樟树原产区域内,想必应该有很多野生樟树,甚至拿来作绿化树木——之前提到的那位司马子綦,可是在朝堂上拔树杀人的。
支持意见则包括应劭[shào]《汉官仪》中的记载。说南昌城的南门有棵高五丈五尺、周长二十五围、树阴面积数亩的大樟树,因此“树生挺中,故以名郡”。不过这里的“豫”是高兴的意思,命名者很高兴这里有棵大樟树。把豫章的豫解为高兴,其实也是能说通的。
南方地区多湿热,室内容易滋生蠹[dù]虫,啃食储藏的衣物、书籍等。而樟树木材中含有可驱虫的樟脑、芳樟醇等挥发油类物质。以樟木做成储藏箱,不仅本身结实不易腐朽,还可保护储藏的物件不被虫蛀。一件衣服能多穿几年,省了不少钱,自然高兴了。
因此,自古以来,樟树就被作为良材美木的代名词,与其他材木如松、梓[zǐ]、楠并列。《战国策·宋卫策》中墨子劝楚王放弃攻宋:“荆有长松、文梓、楩[pián]、柟[nán]、豫樟,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意思是说楚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优良材木都有好几种,宋国连好木头都没几根。后来,人们也以豫章借指栋梁之才。
樟树又名香樟,叶子揉碎后会散发出香味,源自众多挥发油类物质,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樟脑。
樟脑的化学名叫做“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酮”,化学名看上去很复杂,但其实结构式看起来却意外的简洁明了。樟脑室温下为白色或透明的蜡状固体,可燃,易挥发。用来保护衣物免被虫蛀的“樟脑丸”最早就是用其制成的。不过既然有人觉得香,就肯定有人觉得难闻,因而香樟又名“臭樟”,就连气味与樟树类似的樟脑丸也被称为“臭丸”。
如今,樟脑丸常出没于诸如男厕小便池之类的地方,这个“臭”字也最终是名符其实。
不过现在的“樟脑丸”早已都不含天然樟脑了,我们把它叫作“卫生球”应该更为合适。毕竟天然樟脑成本太高,在1993年之前,中国的卫生球主要以煤焦油中提取的萘制作;但由于萘的毒性较大,1993年萘制卫生球均已停产,之后的卫生球大都是用对二氯苯制成的。天然樟脑曾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用于硝化纤维塑料(赛璐珞)及无烟火药的制作。
台湾省北部山区曾盛产老樟树,日本占领时期,一度将台湾的樟脑产业全面收归国家垄断。一战期间,各种战略物质需求量极大,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樟脑生产国,日占台湾省的樟脑输出也因此高踞全世界首位。1920年后,以松节油为原料合成樟脑的技术开始普及,加之替代赛璐珞的塑料的发明,使得天然樟脑产业逐渐没落。
日本本土亦多樟树,主要分布于九州地区。
日本有不少千年老樟,在一些地区被视为“神木”,人们会将神社等建在它们附近。将樟树作为市树的日本城市有60多个,动画片《龙猫》里,龙猫栖息的那棵巨树也是樟树。鹿儿岛姶良市(あいらし)蒲生八幡神社内的樟树“蒲生大楠(蒲生のクス)”是日本最大的树,树龄约1500年,高30米,胸径24.2米。
理论上来说,老樟中的樟脑含量相比更高,如果在更加艰苦的二战中依然需要通过砍伐樟树来获取樟脑这种战略物资的话,这些古树怕是最终也难逃厄运。所幸新技术及时出现,让这些古树免于被伐倒之灾。
常绿树相对于落叶树,其实并不是一辈子不落叶,而是新叶老叶交替。樟树在春季长出新叶,老叶会慢慢变红、脱落。此时的樟树红绿相间,但并不显得恶俗,倒有一种提前进入秋天的感觉。
行道树各有其优缺点,银杏叶子好看但长得慢,杨树和悬铃木长得快但毛絮太讨厌,槐树柳树招虫,水杉无荫,松树太过肃穆……樟树的麻烦是落果,密密麻麻的果子落在地上,再被车碾人踩,留下星星点点紫黑色的痕迹,让环卫工很头疼。这些果子也是很多鸟类的食物,它们通过鸟类消化道,化为天屎,再降落到车上,极难刷洗。
樟树的种子萌发力很强,树下常可见到许多小苗,我院子里每年要清理掉上百棵樟树苗,这些苗皆由路过的鸟类播撒而生。
整个樟属大约有40多种,除樟树外,与人类生活联系较近的要算肉桂了,其树皮与其他部位提取物都是重要香料。另有一种樟属植物兰屿肉桂(C. kotoense),俗称“平安树”,与“发财树”、“幸福树”并列,称为各大行政机构、事业单位大厅的“镇堂宝树”。
江南常绿乔木中,另有一种普遍栽种的女桢树(Ligustrum lucidum),形态与樟树类似。很多本地人不会区分,或是把女桢认成樟树,或是把这两种统称为“冬青树”。樟树的花、叶、果都与女桢有区别,只不过树较高,人们很难细致观察。女桢花冠四裂,樟树花被六出;女桢叶较厚,叶脉为细网状,樟树叶稍薄,有清晰的离基三出脉;女桢的果子有白粉,形状椭圆如小豆,樟树的果子圆形有光泽。
最后还有一个不太明显的区别:樟树附近常可见青凤蝶(Graphium sarpedon)飞舞。青凤蝶幼虫以樟树叶为食,女桢就没这种待遇,它的叶子只有一些蛾子喜欢吃。女桢显然更抗冻,也更抗雪压,前日暴雪,樟树大半罹难,女桢却安然无恙。说到暴雪,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窗外又开始飘雪了。家中又将迎来第二场大雪和降温,小区里剩下的樟树,恐怕又要遭一次天劫了罢。豫章豫章,冒雪经霜,何豫之有,折骨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