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金融系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根本性问题。而现在,诸如数字货币这样的新兴技术,让模拟每一笔交易成为可能。这些工具能够帮助建立更有效率的金融网络,避免财富的过度集中。催生金融系统变革的科技创新不断涌现,但仍然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数字网络的构建方式和使用方式,决定了它们是促进平等和责任,还是导致极端的中心化控制。
五千多年前的一个春天,在美索不达米亚乌尔城,一个外地商人刚刚卖完了他的货物,换取了一大捆银条。他不想带着这堆银条回家,因为他知道,在收获季结束后,他还得回到乌尔城购买谷物。因此,这个商人去了当地的庙宇——常常有人在那里贮存财物,把银条交给神甫,请求神甫代为保管。不久之后,神甫的侄子露面了,要向神甫借一笔钱。年轻人想要买一些种子,自己种庄稼,这个心愿触动了他叔叔的心弦。
于是,神甫借给了他一些银条,推算着如果他的侄子到商人回来时无法归还银条,他还可以用个人资金或者从朋友那里借钱来填补这个缺口。
通过利用与外地商人的长期合约来支持他侄子的短期贷款,这位神甫将一笔钱用了两次,让商业交易额翻了一番。用现在的话来说,神甫发明了部分准备金银行制度。根据考古学证据,我们知道这一情景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发生过。它从两个方面深刻地改变了金融环境:一方面,它提高了经济的整体生产力,因为侄子现在能够买得起种子了;另一方面,它引入了风险,因为侄子有可能无法及时还清贷款。
几千年过去了,17世纪在欧洲出现的、由政府支持的中央银行把这里的“双重支出”和税收联系了起来。国王从商人那里借钱打仗或修路,并用它支付武器制造商、粮草供应商和士兵的费用。就这样,那笔钱开始流通,创造经济活动和利润,而且在每一步那笔钱都会翻倍——或者更多。国王通过对利润征收税款来偿还贷款,货币流通的雏形也由此渐渐形成,标志了当今银行系统的开端。
简而言之,现代货币流通的核心途径就是:首先,企业从私人银行借钱,比如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或汇丰银行(HSBC),用来支付工人工资和其他费用。在这一步,货币被创造出来。接着,消费者购买企业生产的商品,或者把钱存进银行。最后,企业用他们赚到的钱偿还银行贷款。到这里,货币的流通就结束了。这时,最初借出去的钱被还款抵消,但贷款产生的利息则永久地留在系统之中了。
这就是私人银行如何通过“无中生有”的货币推动了经济发展。但是,私人银行也不是可以随意放贷,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受中央银行的监管,后者对私人银行放贷所必需的资本金和流动性进行了限制。
当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时,“无中生有”的货币就出现了。企业向家庭发放工资和红利。家庭从企业那里购买商品和服务。当贷款被还清时,“创造”出来的货币就消失了,但贷款利息却永远留在系统里了。要是这么简单就好了。
不幸的是,这种货币流通方式为社会带来了一些根本性问题。其中的一个问题是,这个系统不可避免地创造了一些财富高度集中的亿万富翁。另一个令人心痛但又普遍存在的事实是,杠杆货币在没有充分理解(或根本不在乎)潜在风险的情况下被创造出来。
金融危机就是这样发生的,比如2008年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当银行家和政治家在民众的抵押贷款需求上大做文章时,大量的货币被创造出来,与之伴随的风险也显著地增加了。
乍看之下,这些问题似乎都是由货币流通本身造成的。但货币流通不是根本原因。对于杠杆货币的产生和使用,只要我们明白它的内在风险,并加以控制,同时抑制财富的不良集中,就不会有什么问题。然而,在今天,各种因素(急速增长的人口、全球贸易和大型计算机等)让全球金融系统变得错综复杂,非常难以管理和规范,更别说理解了。
更令人担忧的是,今天我们指导宏观经济活动所用的主流框架仍然是基于过去的范式。比如说,现在管理货币供给和利率所用的模型,仍然在假设私人银行只是简单的中介,没有看到它们已然是庞大而活跃的货币创造主体。银行自身的动机和盈利政策降低了整个系统的透明性,无怪乎谁也没能预见到2008年的债务危机。
要真正理解目前这个极其复杂的货币流通系统,我们必须以前所未有的细节对它进行模拟。长久以来,受科技的局限,我们一直难以完成这项庞大的任务。但是,大数据、数字化货币和数字契约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局面。无需再用历史均值来预测某个经济系统未来可能发生什么,我们终于可以完全模拟每一桩单独交易、每一项业务,并分析所有可能的结果。这项伟业的前景正动摇着国际金融的功能,它带来的影响足以让经济安全变得更好,抑或更差。
在过去短短十年间,这些能够重建金融系统的新技术大量涌现。大多数人都听说过比特币,但比特币只是冰山一角,它的背后是一个全新的金融科技产业,那里充满了传言和投机。真正重要的,是了解一项核心发明——“分布式账本”,即一个由多名参与者共享、管理的数据库。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公用的数字化记账系统,正是它所代表的基础技术让电子加密货币(cryptocurrencies),比如比特币,成为可能。
分布式账本的基础数据结构叫做区块链,由一系列按顺序排列的加密区块构成。人类和计算机组成的各类共识机制,保障了这些区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用户之间直接交易,无需指定的中介参与。交易公开广播,并被记录在区块链上。网络的共识机制由随机的验证者维护。比特币没有价值,所以它的价格天生就不稳定。从概念上来说,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并不是新鲜事物。以区块链为例,每当权利、土地或财富转手的时候,就会出现一条记录链。真正的创新之处在于,二者联姻形成的防篡改计算机系统有着广泛的现实用途。
新技术的发展,让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创造出效率远超美元、甚至超过比特币的新型数字货币。这些工具或许能让我们从最细微的层面监控、分析每一笔交易,从而最终理解货币流通。在全新的透明度下,我们可以学习从账本上记录的万亿笔交易中辨认出预警信号,并及时应对,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这种开放、实时的监控也让整个共同体更加安全。
举例来说,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政府没有能力去处理数以千万计的美国公民的个人损失。因此,监管者将大部分精力用于优先救助少数几家大银行,留下普通人独自承受巨大的损失。
随着这项技术快速发展,逐渐催生更多的应用时,疑窦四起。正因为在所有数字货币当中,比特币是最广为人知(也有些人认为是臭名昭著)的一种,所以值得我们退一步来探索它的起源、缺点和与其他更有潜力的电子货币之间的不同。
在设计上,比特币是一种点对点的数字支付系统,它的运作不需要中心化机构。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这是比特币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用户间彼此直接交易,不需要中介的参与。这些交易记录在一个公开的分布式区块链账本上,理论上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看到。
自从2009年比特币诞生以来,它的价格上涨了好几个数量级,成为投机者的香饽饽。比特币的拥护者,既有技术理想主义和自由主义者,也有违法犯罪者,都期望着它最终取代国家法币,后者在他们看来都太容易被操纵。有些比特币狂热者甚至相信,比特币是黄金的数字版。他们或许忘记了,黄金的稳定性在于其物理属性和数以亿计的持有者,但是在数字世界中,好技术总是定期被更好的技术取代。
比特币并非第一个数字化货币,很有可能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比特币网络存在一些严重的逻辑缺陷,比如说,它每秒最多能处理7笔交易,而相比之下,Visa每秒平均处理2000笔交易。比特币网络还非常耗能,它依赖于挖矿才能把新交易安全地加到区块链上,这个过程要消耗大量电力。在能源成本昂贵的国家,矿工因为交不上电费而破产。
尽管没有确切的数字,但据称比特币网络的能耗是易趣(eBay)、脸书(Facebook)和谷歌(Google)能耗相加的总和。最后,虽然比特币网络建立之初是为了将权力分散到众多矿工身上,但是随着矿工联合成为一个巨型矿池,一小部分群体就将有能力控制整个比特币网络——对等式网络就此终结。
使用比特币也有限制。“货币”依其功能被定义为三种形式:交换媒介、价值储藏和价值尺度。
由于比特币兑美元(以及其他政府发行的法定货币)的价格极其不稳定,它的日常使用便非常困难。比特币和以太币(Ethereum,另一种流行的电子加密货币)背后没有现实资产的保障,甚至没有获得政府的许可。因此,比特币是纯粹的投机货币。通俗来讲,这些电子加密货币不是真正的货币:它们没有价值,所以可以是任何价格。有些比特币狂热者吹嘘,无价值正是比特币的优势;在未来,所有货币都将变得像比特币一样。
无论是从科技角度,还是从政治角度,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然而,作为首个成功的、去中心化的数字加密货币,比特币有着独特的开创性。比特币背后的科技,它的无监管哲学,以及它实现的对等式金融系统颇具创新。另外,比特币为一些重要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当然,比特币只是区块链技术的一个应用而已。
从根本上来说,区块链是一项科技,而不是一种独特的思想体系,它不应与比特币背后的哲学理念,与任何现今或将来的应用的动机混为一谈。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区块链技术有能力解决金融系统的现有问题,也可以加深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
当你意识到,权力的一个核心要素即是对货币(既包括现有货币,也包括未来的货币)的控制时,你也就不难想象,区块链技术将带来怎么样的道德风险。
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英格兰银行为例,作为重要的储备货币中央银行,它们的信用往往与规模挂钩:规模越大,就越值得信任。但是,这些机构的行为证明了这种想法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它们通过通货膨胀、压低利率或者其他政策,不断稀释自身的金融债务,只会让穷人更穷。最近,它们在试验负银行利率,也在考虑摆脱现金的方法。
更让人警觉的是,一些中央银行正在讨论将所有货币都数字化,以及将所有交易都记录在一个分布式账本上的可能性。这样就有可能摆脱私人银行的参与,从而给予政府对经济的绝对控制权。这也意味着,政府将掌握着你所有的购买记录。今天,你还能用现金购买避免留下痕迹,以后或许就不行了。这一情形正愈发成为现实:诸如英国、新加坡、瑞典等国已经宣布了这方面的研究计划,并有望把这一政策付诸现实。
因此我们认识到关键的一点:尽管区块链技术在设计上是去中心化的,它仍然可以用来构建集权化控制系统。
很显然,区块链技术和分布式账本没法消除诸如金融危机或者不健康的通货膨胀等问题,至少短时间内做不到。但是,它的确为权力机构提供了另一种合法选择。已有的科技足以让专业的国际货币系统具有前所未有的规模、信用和政治稳定性。如此一来,新兴经济体或个体公民的下一步自然是联合起来,形成中央银行的某种替代机构。
考虑到这种可能性,我们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验室正致力于创造一种适合大规模交易的数字货币。这种货币名叫“贸币”,它注册在区块链上,不可磨灭,并且时刻与真实世界的一揽子资产挂钩,如粮食、能源或者矿产。这样做能够稳定价格,令大众更加信任它。它的核心理念在于,一种货币要想获得广泛使用,既需要人类的信任,也需要高效的贸易系统。
建立在分布式账本上的贸币,允许小国、小业主、小商人、信用合作社和农民结成联盟,将他们的财产联合起来,支持这种庞大的、高流动性货币。这样,贸币将与世界银行(World Bank)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使用的国家货币一样值得信任,并至少有着相同的使用效率。贸币的加密结构,使得它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更加简单、安全和便利。
与其接受某一个大型机构的保障,地理和政治分布更加多样的联盟成员对违约风险有着更强的免疫力。事实上,这正是英格兰银行于1694年创立的初衷:一个商人的联盟。
跟比特币一样,用户之间直接进行的交易,会公开地记录在区块链上。但是,它的共识过程是由指定的验证者执行。贸币的价值受资助者提供的现实资产支持,所以它的价格相对稳定。
在设计上,贸币背后的规则与比特币代表的电子加密货币有着根本的不同,后者既没有现实资产的保障,也没有涉及联盟。由公平、可信的“验证者”组成的预证明验证网络,让贸币得以避免高能耗的挖矿过程。多样的验证节点,确保没有人可以同时控制超过51%的验证者。这样,一个规模可以任意扩大、对环境友好的快速金融工具就问世了。金币具有的内在价值,使得无论在什么地方使用它,人们都信任它。
贸币正是将这一非常古老的理念同最新的科技结合了起来。
以贸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可能比现有货币更加安全,因为在设计上,它可以让货币流通的细节更加透明,便于监管。人类利益相关者的监管仍有必要,就像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监管着网络系统,或者美国联邦储备金检查小组监管着整个美国的银行系统一样。这些数字货币允许简易的分布式会计,意味着我们能够更可靠地建模并预测风险。
目前,这种透明度还尚未实现,因为金融交易和契约的细节是被严格限制的。但是,如果这样一个系统在2008年就已确立的话,它或许就能监控到抵押贷款违约的大量出现,并详细“模拟”出房屋价值变化带来的后果。不良抵押贷款的交易不再被打包、隐藏起来,取而代之的或将是大大的警告。
我们正在为实现这种透明度而努力。比如说,我们正在为欧盟国家和美国大型金融公司研发“信用网络”软件系统用作试点项目。这些系统将能记录并“回放”不同团体之间的交易和契约,同时不泄露双方的权属信息或者侵犯隐私。这个软件也是贸币的核心系统。我们正在探索试验两种贸币:一种是用于国际贸易,由小国联盟支持;另一种是用于日用品市场,由农民支持。目前,我们正在招募联盟成员来测试这个想法。
让人激动的是,这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存在这样的国际性数字货币,对控制大量货币的中央银行发布的政策有很强的免疫力。的确,新的选择很可能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而其中一些将最终壮大到能够与最大的储备货币相抗衡。拥有建立一个真正可理解的货币体系的能力,意味着我们可以开发出一些工具,实现风险最小化,避免经济危机,以及在政府和大企业面前维护个人自由。
同时,由于这样的数字货币将由传统资产支持(以及兑换),它们会有一个真实基准价值。这意味着,这样的数字货币不太可能成为投机性炒作的攻击目标,并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抵抗发生在单个国家的政治操纵或通货膨胀。
总之,诸如贸币这样的下一代电子加密货币,即便在当前混乱的政治和经济形势下,或许也能显著减少国际贸易面临的阻力。结果就是,美元等主流货币的支配地位或许会降低,要不就是美国的金融系统需要更加规范自身的行为。我们希望,在由不同参与者组成的广泛联盟的支持下,这些分布式系统能够为世界带来更多的透明、责任和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