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相对较低的学术不端发生率,与其健全的调查程序和严厉的处罚机制是紧密相联的。埃里克·玻尔曼案是美国高等教育学术不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案例。在此案调查的过程中,各个相关部门严格遵照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关于学术不端处置的文件,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针对玻尔曼的处罚,涉及到民事赔偿、行政处罚以及刑事责任。本案的特殊之处是:行为人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因学术不端而被判重罪入狱之人。
此案带来的启示是:在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的过程中,高校与政府机构等部门需密切合作、完善法律法规、坚持程序正当原则、发挥“吹哨人”的关键作用,并辅以严厉的处罚。而这一切的背后,都需要大学自身坚守很高的道德准则。
在美国高校,学术不端发生的概率相对较低。马丁森等人2005年的一项针对美国中青年科学研究人员的大规模、匿名调查发现,过去三年内,自我报告有伪造、篡改和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的不足2%。
其他的调查研究基本上也坚持这个结论。例如,法那林2009年的一项调查发现,平均有1.97%的科学工作者承认曾经有过伪造、篡改或修改研究数据的行为。美国高校较低的学术不端发生率,是多方面原因的结果。从制度的视角来看,在于建立了一套健全的调查程序和处罚机制。有案必查、有案必究,可以说是美国高校处理学术不端的一个基本态度。
本文将以佛蒙特大学埃里克·玻尔曼案为例,具体阐述美国高校学术不端的调查程序及其处罚机制。之所以选择此案,主要考虑到两点:(1)影响力。该案是美国高等教育学术不端史上最具轰炸性、最具影响力的案例,几乎没有一个美国学术研究人员不知道此案;(2)特殊性。该案的当事人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因学术不端而被判重罪入狱之人。
解剖此案,既可以了解美国高校学术不端调查的一般程序,又因为此案卷入司法部门,还可窥探出其特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