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太阳耗尽所有氢能源,地球生命将如何生存?人类能否在宇宙中找到新家园?前景似乎暗淡:目前的观测结果显示,宇宙似乎将永远膨胀。这意味着物质与能量的密度将越来越小,采集能量会越来越难,到那时,生命体只能到黑洞、宇宙弦中去寻找能量。
太阳最终会消耗完它的氢能源,到时我们所知道的所有地球生命都将终结,除了人类将能延续。我们的后裔必将面临死亡和灾害,痛苦和担忧也许永远不会消失,但很有可能,他们中的一部分会找到新家,分散到宇宙各个角落,继续生活下去,就像地球生物分布在所有适合居住的地方一样。
结局也可能不是这样。尽管科学家还不能完全理解生命的本质和宇宙的演化,但他们仍可以对生命的结局做出有根本的推测。
目前宇宙学的观测表明: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而不是如科学家先前认为的那样,先膨胀到一个极大值,然后再收缩。所以,人类不会在宇宙的猛烈收缩下被压成碎片,人类文明也不会像以前想的那样,会随着宇宙收缩而全部付之一炬。看起来,永恒膨胀对生命来说似乎是一件好事。那么,有什么东西能阻止一种足够聪明、能不断找到资源的生命永远存在下去呢?
生命的繁荣依赖能量和信息,最基本的科学原理显示,即使在一个无穷的周期中,人类也只能获取有限的能量和信息。为了生命的延续,我们必须面对逐渐减少的能源和有限的信息。可以肯定,在这种情形下,不可能永远存在有意识的生物。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内,未来学家们徘徊在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之间。在达尔文充满信心的预言后不久,科学家又开始为“热寂”(heat death)烦恼,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宇宙将达到一个相同的温度,并将不再变化。20世纪20年代发现的宇宙膨胀的事实,减缓了这一担忧。因为膨胀将阻止宇宙达到“热寂”平衡状态。
但是,很少有宇宙学家思考,宇宙的永恒膨胀会对生物造成什么影响。
直到1979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发表了有关宇宙永恒膨胀对生物的影响的经典论文。戴森的想法来源于早期贾马尔·伊斯兰(Jamal Islam)的研究。自戴森的文章发表以后,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们会不时重新考虑这个问题。1998年的观测表明:我们将有一个与早先设想完全不同的、更长远的未来。受此启发,我们开始学会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能量收集策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史蒂文·弗拉茨基(Steven Frautschi)用图说明,大约10^100年以后,生存将变得如此困难。在众多的宇宙事件中,随着宇宙膨胀,任意参考球内的多样性能源也将膨胀,且越来越多的部分变得可见。一个高度进化的文明可以把黑洞王国掠夺的物质转化为能量。但是当这个王国变大时,获取新领地的代价就会增大,征服的速度很难赶得上物质变得稀疏的速度。
事实上,物质变得如此弥散,以至于这个文明无法造一个足够大的黑洞来收集它们。
在过去的一百多亿年内,宇宙经历了许多阶段。对宇宙早期,科学家已经掌握了足够多的观测事实,知道那是难以想象的高温和高密度。从那以后,宇宙开始膨胀和降温。此后数十万年,辐射开始占主导,目前大家知道的微波背景辐射就是那个时代的遗迹。接下来,物质开始占主导,渐渐地聚集成大的天体结构。如果目前的观测是正确的,那么我们的宇宙正开始加速膨胀。这暗示着,一种奇怪的、可能产生于宇宙空间本身的新能量开始占主导。
生命已经习惯了依赖恒星,但恒星不可避免要死亡,而且从大约100亿年前开始,它们的诞生率就在显著下降。大约100万亿年后,通常意义上的恒星将不复存在,一个新的时代将出现。一些目前慢得不被人注意的过程,将变得很重要:如由于恒星近距离相遇而引起的行星系统扩散、普通和奇异物质可能的衰变、黑洞的缓慢蒸发等。
假如智慧生命能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他们将面临何种根本限制呢?
在一个可能无穷大的永恒宇宙中,人们可能希望,一个足够发达的文明能采集到无穷无尽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但令人意外的是,事实并不如此。即使通过长时间努力和精心设计,生命体也只能采集一定数量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而让我们感到沮丧的是,微粒、尔格(erg,能量单位)和比特(bit)的数目可能是无限的,所以这种失败不是因为缺少资源,而在于采集它们很困难。
造成这种困境的元凶,恰恰是让生命可以永久存在的因素:宇宙膨胀。当宇宙膨胀时,一般能源的平均能量密度会下降。宇宙的半径增大一倍,原子的密度将下降8倍。对光波来说,这种下降更为严重。它们的能量密度将下降到原来的十六分之一,因为膨胀使波长变长,从而削弱了它们的能量。
宇宙膨胀对不同形式能源产生的稀释作用有所不同。普通物质以正比于体积的形式下降,而微波背景辐射则下降得更快,这是因为,光波将被延长至微波或更长的波段。而由宇宙常数决定的能量,至少从目前的理论来看,将不受影响。由于严重“稀释”,使得能源的收集变得越来越麻烦。智慧生命有两种选择:让物质自己靠过来,或者主动把它们找出来。
对前者而言,从长远的角度,最好的办法是让万有引力来完成。在所有的自然力中,只有万有引力和电磁力能把任意远处的物体吸引过来。但电磁力通常会被屏蔽掉。原因在于电荷相反的带电粒子会相互作用达到电荷平衡,所以普通物体是电中性的,不受长程的电力和磁力的影响。而引力则相反,是无法屏蔽的,因为物质和辐射粒子只会通过引力吸引,不会相互抵消。
即使是引力,也必须与膨胀的宇宙斗争,因为膨胀会拉开物体间的距离,从而削弱它们之间的引力。除了下述一种特殊情况以外,引力最终还是无法把大量物质聚集在一起。事实上,我们的宇宙可能早已过了这个点——星系团也许就是由引力束缚在一起的、最大的物质团体。
仅有的例外只能出现在膨胀和收缩达到平衡时,在这种情况下,引力能永远不停地积聚大量物质。但是,这一设想与目前的观测事实相悖。
即使真能这样,也还是行不通:因为这样的话,大约10^33年以后,我们周围的物质将变得非常密集,使得它们中的大部分将塌缩到黑洞里。在黑洞里面,情况可不乐观。地球上,我们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而在黑洞内,所有物质都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到达共同的终点——黑洞的中心,在那里,死亡和解体是注定的结果。
悲哀的是,主动寻找能源的策略也不比被动方式好。宇宙膨胀减弱了动能,因此,勘探者只能挥霍现有能源以保持他们的速度。
即使在最乐观的情况下——所有的能量都以光速移向到黑洞,并且毫无损失地被收集起来,人类想要获取无限的能量,只能在黑洞里或者在黑洞附近。1982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史蒂文·弗洛茨基(Steven Frautschi)研究了这一可能性。他推断,可从黑洞获得的能量将迅速减少,而为收集能量所耗费的那部分能量,却不怎么减少。
最近,我们重新检验了这种可能性,结果发现情况比弗洛茨基预想的还要糟糕:一个可以永远聚集能量的黑洞,可能比我们目前可见的宇宙部分还要大。
对一个正在加速膨胀的宇宙来说,由于宇宙膨胀导致的能量稀释,是很可怕的。目前可见的所有远处天体最终将以超光速远离我们,从我们的视界中消失。我们可以使用的总资源,最多也只能在目前所能看到的范围内获得。
宇宙是减速膨胀还是加速膨胀,结果很不一样。在这两种情况下,宇宙都是无限的,但是宇宙由参考球到特定星系的那部分将膨胀。人类只能看到他们周围有限的宇宙空间,当光信号有时间传播时,这一空间将稳定增加。如果膨胀是减速的,我们看到的宇宙将会增加,越来越多的星系将充满空间。但是,如果膨胀是加速的,我们能看到的宇宙将变少,仿佛眼前的星空被清扫一空。
不过,不是所有的能量都会遭到“稀释”。
例如,宇宙可能充斥着宇宙弦组成的网络,它们无穷长而细,但集中了能量,可能是由于宇宙早期的不均衡冷却形成。在宇宙膨胀的过程中,单位长度的宇宙弦能量是不变的。智慧生命可以砍断一根,然后聚集在松散的切口一端,开始使用它的能量。如果宇宙弦网络是无穷无尽的,智慧生命的能量需求就可以得到永久性的满足。但问题是,如果生物能做到,那么大自然的机制同样能做到。
如果一个文明能找到一种切断宇宙弦的方法,宇宙弦网络很可能由此解体。例如,黑洞可能自发地出现在宇宙弦上,并吞噬它们。因此,人类只能消耗有限数量的弦,而不可能到达弦的另一端。最终整个宇宙弦网络会全部消失,留下缺少能量的文明独自存在。
能不能开采量子真空能呢?别忘了,宇宙膨胀可能是被宇宙常数驱动的。如果真是这样,真空中将充满一种形式奇特的辐射,被称为吉本斯-霍金辐射或德西特辐射。可惜的是,我们不能从这种辐射中获取能量做有用的事情。如果量子真空能损失能量,它将降低到更低的能态,但是真空早就在最低能态了。
不管我们变得如何聪明,不管宇宙有多么合作,总有一天,我们将面临能源耗尽。在那种情况下,我们还有其他途径实现生命的永恒吗?
一个很明显的策略是消耗更少的能量,戴森首先提出了定量消耗的方案。为了减少能量损耗,保持低消耗,我们最后将采用降低自己体温的方法。同时,考虑改变人类的基因,使人体可以在低于310 K(37℃)的温度下正常运转。然而,人类的体温是不能随意降低的,血液的凝固点有确定的下限。也许最终,我们将不得不完全放弃我们的身体。
从未来主义的角度看,放弃躯体没有根本上的困难。
我们只须假定意识没必要依赖于特定形式的有机分子,而能以多种不同的形式体现,比如,电子人和有感觉的星际云。大多数现代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认为,像理性思维这样的过程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详细的细节我们就不在这儿讨论了。我们还有很多亿年去设计新的“身体”,将来可以把我们的意识移植到新“身体”里。这些新“身体”可以在更冷的温度下工作,而且有更低的新陈代谢率,从而降低能量消耗。
戴森指出,当宇宙逐渐变冷时,如果生物体能降低新陈代谢率,就可以设法在无限长的进化历程中只消耗一定数量的能量。尽管温度的降低意味着思考速度减慢,但从理论上来说,这样的思考速度还是足以保证我们的思考总次数不受限制。总而言之,智慧生命将永远生存下去,不论是在绝对时间还是在主观时间上。只要能保证生物有无尽的思维,他们才不会在乎生活节奏变慢。如果在你的前面还有数十亿年,为什么要那么匆忙呢?
初看起来,这是个节省体力的好主意。但数学上的无穷是挑战直觉的。戴森说,对一个生物而言,要保持相同程度的复杂性,它处理信息的速度应正比于体温,而能量的消耗应正比于温度的平方。因此,能量需求减少的程度要大于思考速度的降低。在310 K(37℃)时,人的身体每秒大约消耗100焦耳的能量,而在155 K(-118℃)时,一个同样复杂的生物的思维速度降到一半,但耗费的能量会降到原来的四分之一。
这个“交易”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周围环境中的物理过程也会以相同的速率减慢。
有限能源下的永恒生命?如果新生命能降低自己的体温到至310K(37℃)以下,他将消耗更少的能量,代价则是减慢了思维。由于新陈代谢率比思维速度下降得快,生命可以设计成这样的形式——利用有限的能源,拥有无限的思想。有一点要提醒的是,生命体散热的能力也会下降,这将阻止他进一步将体温下降到10^(-13)K以下。
以休眠换永生遗憾的是,这里存在一个陷阱。如果不对一个物体加热,它的大部分能量将以热辐射的方式损耗掉,比如人的皮肤就会辐射红外线。在很低的温度下,最节能的辐射物是稀薄的电子气。然而,即使这样的最佳辐射效率,耗能的速率还是要比新陈代谢率快。当生物体的温度不能再下降时,就会出现一个转折点——从那时起,他们将不得不减少自己的高级功能,变得比较低能。不久以后,他们将不再是智慧生命。
对于弱者来说,结局似乎已经注定。不过,为了应对损失能量这个问题,戴森大胆设计了一种休眠策略,有机体只需要在一小部分时间内保持清醒。在休眠过程中,有机体的新陈代谢率将降低,但至关重要的是,它们可以继续散发热量。这样,有机体的平均体温就可以更低。事实上,通过不断增加休眠时间,有机体可以消耗有限的能量,永远存在,思考次数也不会受到限制。戴森断定:永恒生命确实是可能的!
休眠可能会解决能量消耗这个问题。
当生命进入降温模式时,将用更多的时间休眠,从而进一步减少新陈代谢和思维的平均速度。此时,消耗的能量低于最大热量损失率,同时还允许拥有无穷的思想。但是,这样的设计有其他问题,比如说与量子极限可能有冲突。但是,许多科学家对戴森的计划提出了质疑,指出了其中难以实现的地方。首先,戴森假定外层空间的平均温度(现在是2.7K)是由微波背景辐射决定的,将随着宇宙的膨胀永远下降,因此,生物可以永远降低他们的温度。
但是,如果存在宇宙常数,则温度将受吉本斯-霍金辐射的限制,有一个下限。根据目前估计的宇宙常数,这个辐射有一个大约为10-29K的温度极限。我们注意到:如果生物体的体温降低到这个点,他们将不能进一步降低温度以保存能量。
其次,戴森的计划需要一个闹铃,周期性地唤醒生物。这些闹铃在每次运行时间越来越长,消耗的能量却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还必须运行得很精确。量子力学表明,这是不可能的。
想象一个包括两个小球的闹铃,先把这两个小球拉开,然后放手,让它们碰撞。当两个小球碰撞时,敲响一次铃。为了延长闹铃的间隔时间,生物体必须以更慢的速度释放小球。但是,最后闹铃将遭遇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的限制,这一原理表明:让小球的速度和位置同时实现任意精度是不可能的。如果其中的一个小球不足够准确,闹铃将会失效,结果冬眠变成了永久的休眠。
你也许想设计另外形式的、能永远不受量子力学限制的时钟,甚至把它整合到生物自身。然而,还没有人能设计出这种既能可靠地唤醒生物,又不需要消耗能量的特殊装置。
永生的牢笼也是最基本的有关智慧生命长期进化的问题,是计算能力的基本限制。计算机科学家曾经认为,在每次执行计算时不可避免地会消耗一定的能量,而且这个能量正比于计算机的温度。然而,20世纪80年代初,研究人员发现,某些物理过程,如量子效应和粒子在液体中的随机布朗运动,可以用来作为无能耗计算机的主要组成成分。
这样的计算机可在能耗无穷小的条件下工作。永恒生物体也可以像这样,通过简单地减慢速度,达到减少能耗的目的。但前提是,必须满足下列两种情况。首先,他们必须与周围环境保持热平衡;其次他们必须永不丢失信息。如果他们做不到,即计算变得不可逆了,那么这个不可逆的热力学过程必然消耗能量。
可悲的是,对一个膨胀的宇宙,那些情况是不可逾越的。在宇宙膨胀过程中,由于稀释和波长变长,生物变得不能发射和吸收辐射,也就无法达到与周围环境的热平衡。而且,因为他们能处理的物质有限,所以记忆也有限,所以为了得到新的想法,他们不得不放弃先前的想法。从理论上讲,这样的生物能以什么形式永恒存在呢?
他们只能收集一定数量的粒子和信息,并且这些粒子和信息只能以一定的形式存在。由于思想是对信息的重组,有限的信息意味着有限的思想。所有的生命所能做的只是再次经历过去,不断重复相同的思想。永恒成了“牢笼”,而不是一个无尽创新和探索的过程。这也许是一个天堂,但这样的生命能算活着吗?
值得一提的是,戴森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在与我们的通信中,他指出,人类可以避开量子力学对能量和信息的限制,比如,通过增大体型或采用不同的思维形式。他颇有新意地提出,问题的关键在于:生命是“模拟”的还是“数字”的——即决定生命极限的,是“连续物理学”还是量子物理学。我们相信,经过相当长的旅程后,生命将是“数字”的。
永恒生命是否还存在其他希望?对生命永恒有很强阻碍的量子力学,也许能通过另外一种途径拯救生命。比如,如果量子引力理论允许存在稳定的虫洞,生命物质可以设法避开光速的极限壁垒,访问用其他途径无法接触的那部分宇宙,收集到无限数量的能量和信息。再比如,他们可以构建一个“婴儿”宇宙,然后把他们自己,或者一系列能用来重组自己的指令,传送到这个“婴儿”宇宙。在这种方式下,生命可以继续。
不管如何,讨论生命的终极之限似乎还有些早,只有在真正的宇宙学时间尺度上,它才会变得重要。然而,这个问题还是会让一些人感到不安,因为可以确信,我们的物理化身肯定会有一个终结。不过想一想,虽然我们所知有限,却可以对如此重大的问题得出结论,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啊!
也许我们能认识迷人宇宙和人类自身的天数,比永远居住在肉身里面,更加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