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第三种文化”与“诺奖嘉年华”

发布日期: 2018-01-21

英国人斯诺提出那个著名的“两种文化”论题之后,又在1963年的《再看两种文化》中预言,融合二者特点的“第三种文化”即将到来。不过不要说他没有看到这种理念获得全社会认可的一天,就是到了2018年来临的今日,“两种文化的割裂依然存在且远无弥合的迹象。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无视一些有识之士的努力。例如上述西方名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重视。

由于特殊的国情与社会环境(国家任务紧迫、体制内分工的需要等)过去中国的一流科学家往往不擅长或不屑于直接面向公众上个世纪50年代推行的高校院系调整无形中助长了学科割据的趋势因此较难出现彭罗斯或道金斯那样的科学写手和他们笔下那种生动活泼而又紧贴科学前沿的作品这样说当然不是要否定50-60年代毕业于中国高校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他们中的佼者在艰苦条件下做出的努力尤其令人尊敬具体的事例则不在本文论述范围集结号

近年来有了可喜改观主要的动力有二:一是一群有资质的中青年科学才俊自觉加入到科学写作行列;二是以微信公众号为中坚的新媒体极大拓展了途径提升了速度就前者而言主力军是改革开放后在国外名校学习并获得一定学术地位科学家们他们中的多数已经全职回国还有些在海外工作但与国内科研教育单位保持着密切联系如同听到集结号一般众多学有所专的海归集体发声为中国的带来一股清新气息比起前辈科学家海归们更为幸运——他们中绝大多数的高等教育未曾因政治运动而中断继而又受到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之浸染具备与国际科技前沿同行直接沟通的条件再则还有不少人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开阔视野因此能够把深奥的问题用生动活泼文字表达出来笔者知识背景有限以下列出的仅仅是进入个人阅读视野而留下深刻印象若干代表(排名不分先后)李淼中山大学天文空间研究院曹则贤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张首晟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文小刚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蔡天新浙江大学数学系张双南科学院高能物所邢志忠科学院高能物所郑永春国家天文台顾险峰纽约石溪分校数学吴建乔治城神经科张天蓉德州理论博士科普作家王立铭浙江生命科院卢昌海哥伦比亚理博士科普作家饶毅北京生命科院施郁复旦大物

UUID: 5c7001fd-6c42-4e01-a212-9d709ff2ffcf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8年/2018-01-21_中国的“第三种文化”与“诺奖嘉年华”科学春秋.txt

是否为广告: 是

处理费用: 0.009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