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饭,大家或许还记得这个90后女孩儿。她在2012年3月17日凌晨自杀,并通过定时的时光机在3月18日发出微博与世界告别。这条消息当时在微博中引发了轰动,众多网友纷纷讨论。如今,走饭已经离开了6年,而在这6年中,不同的网友在这条微博下留下近104万条的留言,而且留言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大家在感到遗憾的同时,或许也在思考,为什么她不早点说出来呢,为什么我们不能早点儿预判到她会自杀呢,或许当时还可以做一些挽回呢?其实,她“说”过的。回看她以前的微博和她的小号@醒醒我们回家了,我们可以看到,她在不停地表达着自己的孤寂与无助。她在倾诉,在网络上倾诉,但是也许当时没有人看到,或许是看到了也并没有人意识到她有可能已经存在心理上的障碍,并会在某一个时候以极端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因此也就没有专业的人员给予她适当的疏导去阻止这一悲剧的发生。
目前,网络极其便利,大家都可以自由地在社交网络中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在日产量以亿为单位的微博平台中,大到国际趋势国家大事,小到吃饭穿衣、鸡毛蒜皮,谁都能说上一嘴。当然,也就会有人在微博中经意或不经意间表达出自我伤害、自杀等念头。也就是说,当互联网成为我们的一种基本需求时,人们也多了一个表达自己自杀想法的平台。
根据新浪微博发布的《2016微博用户发展报告》,我们可以看到,微博用户整体呈现高学历、低年龄趋势。30岁以下青年群体在微博用户中占比达到80%以上,而这个年龄阶段,也恰恰是我国自杀率最高的年龄群组!这就值得我们深思,或许,我们可以在微博平台上做一些事情。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微博大数据去寻找那些可能会自杀的人,同时给予他们专业的帮助,有可能就会阻止很多的憾事发生了。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朱廷劭研究组就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研究。科研人员建立了互联网心理危机(自杀)监测预警中心,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去寻找和发现这些互联网上隐藏的自杀高危网友,然后对他们给予有针对性的干预和救助,化被动等待为主动干预,弥补“被动等待”这一现有自杀救助体系的短板,希望大大提高自杀干预的时效性。
科研人员希望他们这些工作能及时发现像走饭那样的人,伸出援助之手,不让类似的悲剧一再重演。
现在社会对于心理问题都给予了较多的重视,国内各地均建有自杀救助热线,也具备了一定的自杀干预力量。将互联网心理危机监测预警和现有自杀救助干预结合起来,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自杀预防体系,可以使在线上发现自杀高危个体后,能够通过联动机制,由线下自杀干预及救助机构做出有效干预。同时,线上自杀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可随时反馈干预效果,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线下干预的效率。
科研人员具体做了两个阶段的工作:第一步,自杀意念的自动识别。基于社会媒体数据,利用 n-gram 、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多种方法获得有效特征,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建立自杀意念的识别模型,通过社交媒体主动出击,确定高危人员;第二步,针对有自杀意念甚至已经出现自杀行为的用户给予及时的救助和关怀,通过及时干预与转介、系统化干预和持续性关怀等方式,实现对高自杀风险用户的有效干预。
与此同时,积极地去和线下的干预组织合作,实现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提高自杀干预的效率。
目前,这个研究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2017年7月以来,已经累计向14435位有自杀意念的用户推送了心理危机干预资源,准确率高达92.2%。“谢谢你,你是第一个这么问我的人”、“谢谢在我深陷泥潭之时拉我一把”……这些真诚的反馈让科研人员感动不已。而这些,也不断鼓励着科研人员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希望能在这方面能做出一些工作,让更多的自杀高危网友能得到互联网回应给他们的温暖拥抱。
最后,想对那些心情比较低落的网友们说,别怕,这个世界很温暖,还是有很多人在背后默默地爱着你,所以,请你一定要好好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