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有过这样的经历,早晨起来的时候脑袋昏昏沉沉、反应迟钝、一副没睡醒的样子,有时心情还很糟糕,许多人把这种现象叫做起床气。实际上,这种现象是挺普遍的,科学家们把它叫做睡眠惰性(sleep inertia)。最开始发现睡眠惰性的是美国空军。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美国空军发现,如果突然叫醒睡眠中的飞行员,他们就容易犯一些平常不可能犯的低级错误,后来人们就开始研究睡眠惰性这个问题。
刚刚醒来的人的反应比较慢、记性比较差、身体绵软无力、常常握不住东西,而且连平时会的数学题都会做不出,这都是睡眠惰性引起的。不同人的睡眠惰性持续时间不大一样,有人只要1分钟就能完全清醒,有些人可以昏昏沉沉4个小时,但大多数人不会超过30分钟。所以在早班车上,许多小学生两眼无神、看起来生无可恋,还很容易被推倒,这就得怪睡眠惰性啊。
关于睡眠惰性产生的原因有许多种解释,目前还没有定论。
有一种解释认为,睡眠惰性是因为大脑各个部位进入清醒状态的顺序不一样。主要管理呼吸心跳等基本活动的脑干,还有负责接收感官信息的丘脑等比较原始的脑区会较快清醒。但是要处理高级任务、负责哲学思考的脑区,比如前额叶皮层就醒得比较慢了。所以你起床后的第一句话常常是,“好香啊”,而不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来地球的目的是什么?” 还有些人认为,睡眠惰性是因为被叫醒的时机不太对。
人的睡眠大致分成4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慢波睡眠(也叫第三和第四阶段睡眠),以及快速眼动睡眠。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慢波睡眠和清醒之间的过渡阶段。快速眼动睡眠时我们在做梦,慢波睡眠是我们睡得最死的阶段。实际上,如果在慢波睡眠(没有做梦的时候)中被叫醒,人最有可能意识模糊,容易受人摆布。相反,如果在快速眼动睡眠(做梦的时候)中被叫醒,人就会更容易清醒过来。
至于为什么在慢波睡眠时被叫醒最痛苦,有人提出,这是因为大脑在慢波睡眠的时候累积了一种让人昏睡的化学物质——腺苷。
许多混充能够关怀你的睡眠的手机APP就是利用睡眠周期和睡眠惰性的关系设计的。人的心情和核心体温(内脏温度)有很大的关系。在每天规律作息的情况下,当你的核心体温到达最低点(差不多是早上6点)的1-2个小时后,人就会自然醒来。这种情况下醒来的你心情不会很低落。
当核心体温达到最低值时,人的情绪最差。因此,如果在自然醒之前的2个小时里被叫醒的话,你的脾气就会很火爆,起床气比较大。核心体温在一天之内会高高低低地波动,因此人在一天之中的情绪也会规律地变化。在一天中,情绪最好的时刻是清醒了8小时以后,到睡觉前的这段时间,差不多是你放学回家开始算起。所以如果你妈问你:怎么一到放学你就这么开心?你可以回答:我也控计不住我计几啊!这是奇妙的自然节律啊!
对了母亲你看起来为什么像素这么低啊?你妈会说:因为刚下班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