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2日,“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获奖科学家包括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沛芳、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研究员卢艳丽、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朱艳、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许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杨莉、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应用数学系教授吴晓群、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沈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研、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陶晓明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潘秀莲。
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上,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怀进鹏表示,与男性科技工作者相比,女科技工作者在科研产出、承担科研项目、可支配的科研时间、受重视的机会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这也是“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设立的初衷:优化女科技工作者的成长环境,鼓励支持更多年轻女性投身科研事业。
自“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设立14年来,共培养、发现、举荐了124位优秀女科技工作者。此外,作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后备军,“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也在为中国的科学事业不断输送新鲜血液,4位年轻博士和博士后——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张楠、北京大学的林丽利、香港科技大学的周熙文以及北京大学的黄芊芊,入选了2017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获得第十四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科学家:王沛芳,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她在水环境保护的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应用实践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性成果。卢艳丽,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研究员,她十余年来开展玉米抗逆基因资源发掘与分子育种研究,为我国作物学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朱艳,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她将农业信息学与作物栽培学相结合,发展基于模型的作物生长监测诊断和生产力预测预警技术,为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及智能化管理提供数字化支撑。许琪,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她长期从事重性精神神经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杨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她多年来从事急性肾损伤(AKI)临床防治及发病机制研究,并组织创建AKI自动化预警系统,可从根本上解决漏误诊难题。
吴晓群,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应用数学系教授,她致力于研究复杂网络的控制与同步、拓扑结构识别、同步域分岔,及多层网络领域。沈俊,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她从事“新型制冷技术”的基础研究工作,特别是围绕“磁制冷”这一新型制冷方式,开展了一系列前沿研究工作。张研,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她主要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特别是阿尔茨海默氏症中神经元凋亡及淀粉样沉积的代谢途径的研究工作。
陶晓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她从事无线多媒体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在无线多媒体可靠传输、移动网络资源优化和多媒体信息服务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理论和技术突破。潘秀莲,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她长期致力于碳基纳米材料和多孔氧化物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源催化转化中的应用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