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家来说,犯错是常有的事。但面对错误,科学家们的应对方式却不尽相同,结果亦是如此:有些科学家大胆承认自己的错误,仍收获了热烈的掌声,而有些科学家拒绝认错,落得个颜面尽失。
科学家在自己的学术生涯中多多少少会犯错,其中大部分是微不足道的小错误,只要发一个期刊勘误表订正下就可以了。但有些就比较“严重”,它们起初作为重大研究发现而粉墨登场,之后却被证明是个错误,对此,有人承认是自己搞砸了,也有人拒绝这样做。
有趣的是,这类错误有时并非全无意义,它们当中有一些为后续的研究发现提供了灵感和方向,间接地对所在领域做出了贡献。今天,就让我们借助系外行星领域的两个“重要发现”来体会一下这类错误在科学探索的征途中所扮演的角色。
1992年1月15日,在亚特兰大召开的美国天文学会年会上,作者之一与在场的上千位同行一样,正翘首以待一场天文学界划时代的学术报告:关于首个系外行星发现的报告。今天,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3700多个系外行星,可在当时这个发现却是零的突破,其意义之重大显而易见,所以整个会场充满了无比的期待和激动!
但谁也不曾想到,报告开始后,演讲人却对着在场上千位同行的面宣布,自己之前的研究结果是错的!这位来自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天文学家,安德魯·萊恩教授,曾在六个月前公布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他在某个脉冲星周围探测到了行星。
然而,就在距离演讲还有几星期的某个晚上,莱恩猛然意识到自己在计算中忽视了一个并不复杂但却至关重要的因素——地球公转轨道并不是严格的圆轨道,而是个椭圆。当他在计算中修正了这一点后,“行星不见了”。
1996年8月6日,在《科学》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使ALH84001成为了热门话题,文章的作者,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大卫·麦凯声称这块陨石可能携带了揭示火星生命迹象的证据。许多人迫不及待地表示这些化石是证明外星生命存在的首个真凭实据,该研究发现也成为了全球各地的头条新闻。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不曾犯错是因为他不曾尝试新事物”。科学研究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却又难免犯错的过程,莱恩和麦凯可能都在这个过程中摔倒过,但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去面对。当然,最后的结果也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