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火的游戏《恋与制作人》掀起了全民恋爱的热潮,四名性格各异、长相耀眼的美男子纷纷要和你谈恋爱,尤其冷面傲娇的总裁李泽言还精通料理。他亲手做的布丁,让你尝到了追寻多年的味道。追寻多年,就一定追寻的是味道吗?为什么味道能够蕴含这么丰富的东西?
科学实验证实,嗅觉/味觉记忆能把我们带回更小的时候。通过语言提示而唤起的记忆,大多是在11-25岁期间所形成,而嗅觉/味觉,则能将人们带回到6-10岁的童年时光。“味道”和事物之间建立起的第一联系,要比任何后续联系更为有力、也更为持久。所以女主吃到李泽言做的布丁,会觉得“那一刻突然明白了什么”。
气味和味道能唤醒记忆,正因为它们难以重现。
大部分人无法像复现视觉或者听觉记忆一样,在脑海中勾勒味觉/嗅觉的体验。脑海中关于“味”的记忆,本身就是非常模糊的。当我们尝到、或者闻到过去的东西,我们可以重新拾起这种感觉,但这种体验,无法被大脑直接保存并重塑。味觉/嗅觉能够如此鲜活地再现丢失已久的记忆,说明这种记忆很强大——但同时也是因为嗅觉/味觉记忆在平日里并不能重塑,所以再现之后,才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冲击。
被唤起的记忆一定是真实的吗?
嗅觉/味觉能够唤起我们和久远时光之间的情感联系,但并不能直接提供回忆的内容。每一次记起过去的东西,大脑都对记忆做出了一次小小的篡改,就像在脑内进行的一次传话游戏一样,很有可能你现在记起的一段故事或者一幅图像,和原来发生的真实情况,有着显著的不同。那些被激发起来、对我们带来情感冲击而印象深刻的东西,与其称之为记忆,不如叫“回忆”更贴切。记忆,越可靠、越真实越好。
而“回忆”,则是将过去的那份情感或者情绪带回来。回忆给你带来快乐,让你与昔日时光保持了情感上的连续。比如祖母厨房的味道让你安心,让你觉得自己还是从前在厨房里玩耍的那个自己。通过回忆,我们能看到过去与现在之间的联系,这让人感到一丝宽慰。
那些关于食物的回忆,塑造着我们的人生故事。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食物构成了情感叙事的有力部分,从许多意义上讲,这部分回忆的模样,比实际的真实情景,对我们来说更重要。
常年移居国外的人,即使开始说当地语言,甚至用当地语言进行思考,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家乡的饮食习惯。这并不是简单的思乡,而是保持自己与家乡的一种联结,意识到自己的身份所在。而至于这种联结是否完全“正统”,则并不那么重要了。人们往往意识不到,他们的食谱在慢慢改变,融合了新的原料、当地的传统,甚至用的工具也变了。但是做家乡菜的“体验”,让他们有了回家的感觉。
追寻的并不是味道,而是食物唤起的回忆。
我们有能力生产关乎自我的叙事,即使它已被扭曲、即使很意识流,也是铸就我们身份的重要部分。其中,从吃喝和食物中提炼的那部分叙事,是自我叙事中最深刻的部分之一。我们永远是温血的感官动物,是情绪化的人,吃对我们来说,就是人生。造就我们的,不是我们吃下的食物,而是我们记忆中的味道和感觉。所以你想念妈妈做的红烧肉,爸爸做的鱼香肉丝,爷爷奶奶做的梅菜扣肉,所以游戏里的女主角一直在寻找记忆里布丁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