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末,新华网思客(新华每日电讯官方微信)转载了10余年前天津日报刊发的一篇杜撰安金鹏故事的文章,并配发毛阿敏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引发众多读者含泪热评。编者当时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几乎是含着热泪立刻开始了寻人,并很快联系上了安金鹏老师本人,不意间揭开了这一幕荒诞剧。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上图,查阅这个风行20年,感动无数人的“安金鹏故事”。
这些年,它登过《知音》,《读者》,无数的报刊,也上过《焦点访谈》,出现在无数课堂上,激励了无数学子,不知多少人为之感动得涕泗交下。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编造的鸡汤故事的前提下。
2006年,安金鹏老师自己写了一篇澄清博文,但是他的声音被淹没了,一切都无济于事。近12年后,我们和安老师聊了聊,再次尝试澄清这一切,也想看一看,荒诞何时落幕?“我就觉得非常荒唐。我不知道我跟这个文章的主人公是什么关系。”——安金鹏(2018年)对话 | 邸利会(《知识分子》主笔)安金鹏(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责编 | 李晓明
1997那一年,19岁的安金鹏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并因此被保送上了北大。闻讯后的县文化局领导来家里找到了他的父母。从此,另外一个安金鹏冒了出来。这个虚构出来的安金鹏,以其感天动地的“事迹”,二十年来声名远扬,甚至波及东南亚。直到今日仍然在互联网上流传,无数大小媒体不加核实地改编转载,有意或无意,赚取了吃瓜群众的无尽眼泪和点击率。
县文化局领导炮制了一个虚假的安金鹏,一个努力摆脱穷困家境,奋力求学,终偿所愿的动人形象,甚至让一些“粉丝”在了解真相后仍不愿相信——他们宁愿沉浸在编织的迷梦中,而真正的安金鹏,他的存在与状态,似乎不再那么重要。安金鹏苦恼不已。
2006年,他忍无可忍,奋笔写下博文澄清,却淹没在嘈杂的互联网中,显得苍白无助。没有多少人在乎真相。假的安金鹏,成了不少教师,家长,学生,领导们的模范,喧腾众口;而真的安金鹏,却一度感到不知所措,如芒在背,自始至终,不肯顺从地演好这出戏。他不像其他的模范,既没有欣然配合,也没有默默应允,他选择的是不间断地辟谣。
如今,已经是一位职业数学家的安金鹏,说自己做数学主要是兴趣,“想数学,挺享受”,仅此而已,“不是因为一边学,一边想着家里穷”,也用不着头悬梁,锥刺股。
安金鹏(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在采访中提到,1997年是县里的文化局来人写的他的故事。安金鹏表示,现在叫武清区了。写文章的人是他老家那边文化局的领导。1997年,他得奥数金牌以后,他们就去他家了。
当时也不叫采访,也不知道他们要写文章,猜想有可能只是去关注一下得奥数金牌这么一个事,然后就问他父母有多穷,谈话尽量往穷方面引导。他父母也不知道拒绝,问什么,怎么引导,就怎么说。在农村嘛,也不能怪他父母。结果就是奥数金牌挺好的一个事,就成诉苦会了。
安金鹏表示,发表以后,他看了就觉得很惊讶,里面写的不是真实情况。当时写他家写得苦大仇深,非常穷。
他老家也就是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确实也挺不容易的,但跟别的农村家庭比也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没什么特别的困难。他小时候也觉得挺快乐的,不是他写的很悲情的那种感觉。九几年的时候,天津的农村,不会是那个样子。他家其实是在天津和北京的中间,离北京更近一点,出了通州区就是了。而且文章还是用的第一人称,传着传着就传成他写的了。
安金鹏提到,第一人称就很容易被人误解。传着传着,网上别的媒体的转载,就成了作者是他了,据说“我”还因为这个得了某个文学奖。从网上可以查到他得文学奖。那时候年纪小,也不知道这种事应该怎么处理。后来他写过一个澄清,但是也没什么太大的效果。
安金鹏回忆,2006年同一个人又写了。那时候他在瑞士做博士后,有朋友发邮件提醒他有这么一篇文章。
2006年是先发在《中国民航报》,后来《天津日报》也发了,是差不多的内容。他是先跟《中国民航报》联系的,他们其实也发了一个澄清,辟谣了。在这过程中网上就有很多转载了。他写的一些事不真实的因素很多,比如他写他去哈佛做博士后,实际上他那时候在瑞士,他跟哈佛没什么关系。其实哈佛这个事也挺可笑的。百度百科写他的词条,就写他是哈佛博士后。然后别人从网上查他,第一个出来的是百度百科。
他有的时候做报告,人家就介绍他是哈佛的博士后,所以,觉得还挺可笑的。
安金鹏表示,生活的细节他觉得无所谓,但他写的主要的事,他写他爷爷是1994年去世,可是他上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家里没有人去世。像他写他爸爸得癌症,他爸爸没得过癌症,一直身体很好。他父母身体都很好。他爷爷是2004年去世的,他奶奶还在。他从小是在他外公、外婆家长大的。他外公、外婆全都是他上小学的时候去世的,所以他写的这个他上中学的时候有人去世了,有人生病,根本就没有这么回事。
安金鹏表示,除了经济状况,他学习的很大的动力来自于母亲这么辛苦的劳动挣钱,这个完全不是,学习动力也好,科研也好,跟他家庭的经济情况和父母完全没有关系。他中学的时候其实也很贪玩,成绩也不是总那么好,也挺偏科的。文科很差,语文、英语、政治全都很差。数学到高中的时候还可以。平时考试,如果只看数学的话,经常得满分,竞赛成绩也还可以。
但是,这种学习的动力是因为兴趣,不是因为一边学,一边想着家里穷,这完全没关系。
安金鹏认为,放在那个时代也可以理解,即使是现在也可以理解,因为他写的确实很感人。它要强调的就是努力成才,回报家人。然后确实是让很多读者有共鸣。不一定是数学,可能是其他的任何事,就是所谓的成功,比如说,他这个形象完全也可以安到一个体育人的身上。它可能更重要的还是刻画了一个努力成才的人,而且这种努力是有很感人的一个动力在里面:父母非常辛苦,一家人相依为命的感觉。
安金鹏表示,最近的转载的有可能有编辑重新编排一下,这种事情一直有。最近也有同事转给他了。不过他也无所谓了,已经这么多年了,但是他觉得借这个机会能进一步澄清一下,还是一个好机会。因为总这样给人说,总这样被人转载,误会,也不是长远的办法。总之,安金鹏认为,主要是他这篇文章塑造出来的一个人物形象,这个人物的基本事实、性格跟他是完全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