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说到年龄时常常使用一个词叫作“虚岁”。虚岁是与实岁(现在统称作周岁)相对的一种记岁方法。对于周岁,一般人还弄得明白,但对于虚岁,一些人就觉得很疑惑了。周岁是目前国际通用的,以刚出生时为零岁来计算人的生命时间长度的计龄方式。而在中国,虚岁是以年为单位的一种概算方法。一个人出生的当年记为一岁,以后每过一个春节增加一岁。经典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就最能反映春节增岁的意义。
在户籍制度出现之前,虚岁是中国人唯一的记岁方法,绝大多数人都无法报出自己的准确年龄。实际上,在大众文化水平普遍极低的情况下,记住自己的准确年龄也没什么必要。那么,虚岁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出现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中国人虚岁的出现要感谢战国时期实行军事集权的秦国。秦国在公元前375年创立了户籍制度,到公元前231年开始登记年龄,目的主要有两个——征税和征兵。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有了中央政府就有了税,而自然经济下,税的直接体现是粮食和人力,怎么控制住人是统治者最重视的问题,而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登记人口,所以说,虚岁的出现实际上是为了强化国家对社会的控制。从秦始皇十六年(前231年)到清宣统三年(1911年)颁布《户籍法》之前,官府的户籍和档案只记载民众的生年,不记出生的月和日。
所以,按照虚岁计岁法,哪怕你出生在一年的最后一天,在岁数上也和出生在同年第一天的人没有任何差别,即便你们的实际年龄差了几乎整整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