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月6日20时许,隶属伊朗光辉海运有限公司的巴拿马籍油船“桑吉”轮与香港籍货船“长峰水晶”轮在长江口以东约160海里处相撞,导致“桑吉”轮起火。事故发生3天后,“长峰水晶”轮上21名中国船员全部平安获救,而“桑吉”轮上的伊朗籍和孟加拉籍船员,除了已经发现的一具遗体外,还有31人失踪。
根据上海海事局公布的信息,“桑吉”轮载有大约13.6万吨凝析油,近日事故海域风急浪高,船内和周边水域泄漏的燃油火势凶猛,给救援造成很大困难。
关注失事油轮船员生命安全的同时,海上原油泄漏造成的生态环境危害也令人忧心。撞船事故大致位置,来源:法新社
凝析油:易挥发爆燃,急性毒性大
在以往发生的原油泄漏事故中,泄露的多是普通的原油,新闻图片里黑色油污布满海面的场景大多是它。但“桑吉”轮搭载的货物并不是那样的原油,而是“凝析油”。这是一种黄色至浅褐色的超轻型油,自然状态下以气态存在于天然气中,开采出来后就凝析成为液体,因此而得名。它比漏油事故中常见的原油黏度低得多,更易挥发爆燃。因为缺乏多环芳烃而致癌性较低,但急性毒性更大。
凝析油的主要成分是少于六个碳原子的烃类,另外有少量其它烃类和含硫、含氮化合物。这次事故中的油品是产自伊朗的南帕斯凝析油,有较高的硫化物含量,生物毒性尤其强。因为极易挥发,凝析油泄漏后在水面残留很少,所以短期内最大的危险因素是空气中高浓度的易燃易爆气体,以及燃烧后生成的有毒有害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不幸中的万幸,事发海域的风向是西北风,基本不会把大气污染物输送到附近任何人口密集的地区。
据上海海事局报道,在烟台溢油应急技术中心的模拟实验中,由于凝析油极易挥发,泄漏5小时后,海面残存油量低于1%。其它漏油事故后往往能够看到的被黑黏原油覆盖的海鸟、海龟、沙滩,在这次事故中不太可能出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次漏油事故就没有危害。
首先,截至本文发稿时,“桑吉”轮的火势尚未得到控制,还有爆炸和沉没的可能。如果船体沉入海底,缓慢释放出装载的凝析油,对附近海域的环境和生物都是很大的威胁。
其次,即使海面残存仅1%的油量,考虑到这艘油轮的载重,海面上污染物的绝对总量仍然十分可观,而且凝析油的大部分组分都是无色无味的,与重油相比,更难在第一时间检测到,因而更难控制油污的扩散。另外,“桑吉”轮上除大量凝析油外,还载有一定量的轮船燃料油,这些燃料油都是相对难挥发的重油,如果同时发生了泄漏,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更是雪上加霜。
本次污染会影响到上海吗?
泄漏到海中的油并不会停留在事发地,而是随洋流迁移,影响到更大的海域。虽然凝析油容易挥发,但挥发也需要时间,何况船上还有难挥发的燃料油也可能泄露。近期的洋流模拟显示,事发海域正好在一个洋流的“十字路口”,污染可能向北向东扩散到黄海沿岸的朝鲜、韩国,也可能随上海近岸海域的小环流到达江苏、上海。究竟最终会造成多大范围,什么程度的污染,现在还无法估测。
但是,漏油事故如果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伤害,破坏海洋中的微生物生态和食物链平衡,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才能恢复。而这一片海域恰好是一个重要的渔业产区,由于原有的近海污染和过度捕捞,生态环境本就十分脆弱。
海洋漏油事故后,该如何处理?
一般的海洋漏油事故后有3类处理技术:较为集中的油污,可以用物理方式围堵之后移除;直接去除的,可以用分散剂将油污稀释到水中,降低局部的污染浓度;一些微生物对于石油的一些组分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可以投放微生物菌剂来降解油污。在过往的原油泄漏事件中,常常需要3类技术配合使用,这次的漏油事故也不例外。
但是,这次事故泄漏油品的特殊性大大增加了处理的难度:1. 凝析油因为极易挥发,很难通过物理方式围堵移除;2. 分散剂本身就是具有生物毒性的化学品,加上这次泄漏的油品也毒性较强,用分散剂稀释仍难免造成局部的生态破坏;3. 凝析油的组分大多不易被微生物降解,甚至能够杀死微生物,因而生物处理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尽可能的人为处理之后,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依靠海洋环境的自净和自愈能力。
桑吉事故还在继续发展中,此刻还不能预判这一事故的长期影响,理想情况下如果能迅速扑灭火灾、船体没有严重的结构损伤,那么似乎还不会有严重后果;但如果发生爆炸沉没,就将十分严重。不幸中的万幸是,事故地点距离海岸很远,就算考虑到洋流也应该不会发生诸如历史上埃克森瓦迪兹号那样的环境灾难。此刻,我们只能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