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转型到太空产业了。未来的几个月里,在蓬勃发展的商业航天产业,我们将亲历一系列重大进展。以下是按照计划可能会在今年内发生的一些大事,多数和载人航天有关。需要指出的是,商业航天产业一向以跳票而著称,因此有可能其中一些进展会拖延到明年以后。
SpaceX将用载人龙式飞船发射宇航员进入太空。SpaceX的载人龙式飞船将在2018年首飞。有史以来第一次,SpaceX正计划开展载人航天任务。
伊隆‧马斯克的这家公司已经向国际空间站发射了十几次无人货运飞船。那些任务给空间站的宇航员带去了补给和科学实验装置。该公司的新飞船,称为载人龙式飞船,将有能力把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他们已经跟NASA签定了合同来做这件事情。这是一件大事。自2011年NASA的航天飞机项目结束以来,美国宇航员都不得不依靠俄罗斯的飞船往返于国际空间站。NASA特别想改变这一点。
每一位往返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NASA都要向俄罗斯支付大约8100万美元的船票。而根据NASA的一项估算,载人龙式飞船上的一张船票,NASA只需要支付大约5800万美元即可。无人试飞计划在4月进行,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暂定于8月进行。
波音推出Starliner用于载人航天。波音公司的CST-100 Starliner也将在2018年首飞。航空业巨头波音公司在航天产业也始终都有涉足。
现在,就像后来者SpaceX公司一样,波音也打算给NASA运送宇航员往返空间站。波音已经与NASA签定了合同,研制全新的载人飞船,CST-100 Starliner。预计船票的价格大致与SpaceX相当。无人试飞计划在8月进行,载人飞行定在11月进行。
SpaceX重型猎鹰首飞。重型猎鹰火箭将在1月底首飞。按照SpaceX公布的参数,重型猎鹰将是世界上现役火箭中威力最大的。
它的推力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威力火箭——德尔塔IV重型火箭的两倍还多。德尔塔IV重型火箭的制造商为联合发射同盟,由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这两个老牌企业联合成立。重型猎鹰将有能力发射更重的载荷,比如大型通信卫星。它还有潜力执行载人火星任务。不过,它并不会成为历史上威力最大的火箭。这一荣誉仍然属于土星五号火箭,NASA研制的这种火箭当年被用来执行阿波罗登月任务,在1973年功成身退。
首飞暂定于1月底进行。
首次私人资助的探月之旅。谷歌月球X大奖赛,最后的截止时间即将到来。10多年前首次公布的谷歌月球X大奖赛,终于快要到最后的截止线了。这项赛事的目标是:在月球表面着陆一个无人探测器,行驶至少500米,并在月面上直播高清视频传回地球。此外,所有任务都必须由私人资金支持。第一支完成这项挑战的队伍,将赢得2000万美元的奖金。
到目前为止,只有美国、苏联和中国的政府航天机构,成功完成过月球着陆探测。目前还剩下5支参赛队伍,分别是:以色列的SpaceIL、美国的Moon Express、印度的Team Indus、日本的Hakuto,以及国际团队Synergy Moon。任务完成的截止线是3月31日,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项大赛的截止时间线之前曾经被推迟过,这次会不会再次推迟,也说不定。
SpaceX送太空游客绕月飞行。送太空游客去月球?这项计划几乎可以肯定会被延期了……SpaceX曾经在2017年2月表示,两位勇敢的太空游客已经下了一大笔定金,帮助他们完成绕月之旅。他们的名字并没有被透露。SpaceX计划使用全新的重型猎鹰火箭来执行这一计划。SpaceX当时制定的计划是2018年第四季度,现在看来几乎肯定是要延期了。
蓝色起源开建新厂研制新格伦火箭。
蓝色起源的新格伦火箭,将于2018年开始建厂研制。由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建立的蓝色起源公司,已经拥有了一款小型火箭,名为新谢泼德号。这家公司打算使用这款火箭,将付费的游客送上太空,在经历一段短暂的失重体验之后,再平安返回地球。首次太空旅行,很可能会在2019年成行。2018年,蓝色起源公司将为这一计划进行更多的测试飞行。
不过蓝色起源公司还计划,今年将在美国佛罗里达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给它们全新的火箭工厂安排一场盛大的开幕式。那里将是蓝色起源的大火箭,新格伦号开始建造的地方。新格伦号将有能力把卫星送入环绕地球的轨道,给蓝色起源公司打开全新的商业发射机会。这家公司的经费目前主要来自贝索斯的私人腰包。新格伦号火箭预计在2020年首飞。
火箭新公司飞向天空。火箭实验室的Electron火箭,将在2018年进行第二次试射。
还有一大批雄心勃勃的火箭公司,包括理查德‧布兰森的维珍轨道公司和新西兰的火箭实验室公司,都计划在今年发射卫星入轨。随着技术的发展,卫星的价格已经出现了大幅的下跌,也有更多的机构,从大型企业到中小学校,都对放卫星上天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不过,这一需求遇到了一个阻碍:发射并不便宜,而且频率不够。这正是越来越多的火箭新公司蓬勃兴起,纷纷着手开发进入太空更便捷新方式的原因。
以上就是2018年私人航天产业可能会发生的大事件。到底哪些会成为现实,又有哪些会拖延到明年,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