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月光能否照亮流动人口的梦想?

作者: 穆峥

来源: 知识分子

发布日期: 2017-12-30

本文探讨了中国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和生活状况,分析了城市生活对他们的影响以及他们在城市中的融入问题。文章指出,尽管城市为流动人口提供了改善经济状况的机会,但由于政策、生活成本和文化融入的阻碍,他们往往将自己视为城市的过客,而非终身的居民。

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的流动人口总量高达2.45亿,占总人口比重17.7%(国家统计局2016)。如此浩浩荡荡的一个群体,已令人口流动成为了当今中国最为重要的人口现象之一。那么,究竟是什么推动着中国将近百分之二十的人口背井离乡?与此同时,对于流动人口而言,这些接收他们的城市又意味着什么?城里的月光是否还能够把他们的梦想照亮?

不可否认,推动人口流动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源自流出地和接收地之间的经济水平差异。一般而言,接收城市不仅能够提供更多数量以及更多种类的就业机会,而且,即使是相似的工作,接收城市也往往能够提供更高的报酬(Williams & Jobes 1990)。这些经济上的优势往往足够显著,能够盖过流动人口离开家乡远在异地生活的成本,并能通过给留在家乡亲人的汇款来改善整个家庭的生活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当经济因素作为人口流动背后的主要推动力时,接收地往往被视为实现收入改善和资本积累的地方,而流动人口与城市生活之间由于经济水平、制度限制和文化差异而出现的种种隔阂,更令流动人口无力也无意融入城市生活。对于他们而言,真正的生活和社交圈往往都在千里之外的家乡或存在于同为流动人口的同乡群体之中。

近些年来,与经济移民、教育移民相对,移民研究领域出现了“生活方式移民”(lifestyle migration)这一个专属类别。具体而言,生活方式移民往往希望追求并融入接收城市中更加方便多样的公共设施和生活选择,希望以此能够享有更加丰富和满足的新生活(Benson & O'reilly 2009)。

值得注意的是,选择“生活方式移民”的往往集中在经济条件本身就比较好,能够自主转变生活模式,并能较为顺利地融入新生活的人群之中。而对于经济条件本身较差的流动人口来说,接收城市又是如何影响着他们在经济状况之外的个人生活?城市生活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呢?接下来,基于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和时间利用的相关研究,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方式,来看看他们是否得以实现“生活方式移民”。

在对于中国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流动人口,无论相对于他们远在家乡的同乡,还是身边的城市土著,都往往显示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Knight & Gunatilaka 2010;Wang et al. 2010)。他们自报的幸福感、对生活的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都往往较低,还更可能出现抑郁和精神压力等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城市生活的难以融入,很多流动人口都越来越现实地将接收城市作为他们快速实现资本积累的场所,而非开启新生活的地方。在我与杨李唯君教授的一项混合方法研究中,我们发现,男性流动人口平均每周会比城市本地人多工作5个小时,而少7个小时的休闲时间;女性流动人口会比城市本地人多工作3个小时,而休闲时间持平(Mu & Yeung 2017)。以上的性别差异与男性更强的需要挣钱养家的角色有关。

根据我们的访谈,很多流动人口都同时兼好几份工作,以能够尽可能快速地挣钱、攒钱,完全无暇也无心去享受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而当提到攒钱的目的时,他们往往都向往着早日返回家乡或是在家乡附近的小城市盖房或是买房、结婚、做一份能够养家糊口甚至赚点小钱的小买卖。而当前工作与生活的城市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留不下的地方,无论在此做多久的停留,或早或晚,他们终究要离去。

城市生活的确给流动人口们提供了改善经济状况的机会,甚至给予了他们融入一种更加丰富的新生活的希望。但当前,接收城市中来自政策、生活成本和文化融入等多方面的阻碍,使得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地把自己看作是城市中匆匆来去的过客。

尽管他们人生阶段的很大部分、特别是青壮年时期都在接收城市中度过,他们与城市之间却存在着越来越顽固的隔膜,使得他们将城市视为尽可能快速有效率地改善经济条件、实现资本积累的一个站台,而非终点。如果说,城里的月光仍旧在照亮着一些流动人口的梦想,恐怕这些梦想也已经与城市无关了。

UUID: 99b63c29-bd14-4f76-b994-cf4cf076a056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7年/2017-12-30_城里的月光能否照亮流动人口的梦想?|缪斯夫人.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