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万物并秀的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吸引了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各界嘉宾齐聚北京,奏响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合唱”。这首歌里,有来自科技界的强劲声音。
本报记者秦志伟在新疆伊犁牧区。因工作原因,每年我都会多次前往新疆采访调研。一片片雪白的棉花、一望无际的草原、成双结对的羊群马群令人印象深刻。新疆是我国棉花生产的优势区,其种植面积占全国60%左右。更值得关注的是,这里是我国面向中亚的桥头堡,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因新疆与中亚各国在民族、文化、风俗和消费习惯上有明显的相似性,这几年新疆与中亚各国的合作交流步伐也在明显加快。
今年9月中旬,乌兹别克斯坦农业部副部长塔沙耶夫访华,途经新疆时提出了顺便前往新疆农科院考察的要求。农科院方面认为这只是例行访问,做礼仪性接待即可,但接下来的事让陆宴辉很意外。双方经过交流达成很多共识,当场签署了很多合作协议,其中包括棉花绿色防控技术的合作,而签署协议并不在外方的日程安排中。
如何认知日地空间、预防或减少灾害性空间天气对人类影响,是人类迫切需要回答的科学问题。基于中国子午工程,中国科学家创造性地提出构筑空间天气监测子午圈,像天气预报一样预报空间天气。中国与巴西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东西和南北半球对称共轭的优势,对空间天气晨夕监测和对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巴西共建空间天气联合实验室成为构筑子午圈框架的第一步。
“你如果不好好读书,就会像他们那样整天在泥水里泡着,一辈子没出息。
”顺着声音的方向,我抬起头,目光恰好与望过来的母子俩相遇。那是几年前的一个雨天,我和团队成员正在亚洲最大钢箱梁悬索桥——云南龙江特大桥重力锚基坑开挖现场进行现场原位试验。当时所有人浑身上下都是泥,头发乱蓬蓬,掺杂着已经干枯的泥土,难免给人以辛苦、邋遢的感觉。最近,这个情景又从我的记忆里浮现出来。就在几天前,我和龙江特大桥设计单位的一位负责人再次相遇了。
回忆起当年那一幕,他用力地拍着我的肩膀连声道谢。
作为科技国家队,中国科学院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承担着使命与职责。目前,中科院主导的“发展中国家科技人才培养计划”正在为我国积累一批优秀的发展中国家青年科技人才资源。预计到2020年,中科院在读CAS-TWAS院长奖学金生规模超过800人,累计资助奖学金生超过1500人,向发展中国家输送优秀博士毕业生超过700人。
中科院主导的“海外科教基地建设计划”,正在结合我国科技发展内生需求、发展中国家科学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建成9个海外科教机构,并使其成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科技合作开放基地。
“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正闪耀着科技之光;“一带一路”里的世界,正迸发出创新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