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你的笑,想念你的外套,想念你白色袜子,和你身上的味道……
不知道辛晓琪的歌词有没有曾让你在某一个瞬间产生过共鸣,那个曾经无比亲密、朝夕与共的人,你一定记得ta身上的味道。即使若干年后一次偶然的邂逅,你也可以在一瞬间分辨出那独特的气味,往事点滴随之涌上心头,让人唏嘘感叹。气味就是这么任性,常常在不经意间触发我们对一件事或一个人的记忆,这样的记忆往往伴随着丰富而动人的情绪体验。
从神经解剖上看,嗅觉系统和负责情绪、记忆编码的边缘系统高度重合。空气中的气味分子进入鼻腔后,与嗅粘膜上的嗅觉感受器结合,诱发嗅觉感觉神经元的神经电冲动,进而将嗅觉信息传入嗅球。边缘系统的众多结构都直接或间接的接受嗅球的投射。这里尤其要提到杏仁核、眶额皮质和海马。杏仁核与情绪反应和情绪记忆密切相关,它接受嗅球的直接投射。因此,信息从嗅觉感受神经元到杏仁核,最短只需要跨越两个突触。
眶额皮质和海马接受次级的嗅觉投射,它们离嗅觉感受神经元间也只有三个突触的距离。其中,眶额皮质位于前额叶的腹侧,在嗅觉、情绪调控、学习、行为决策等复杂的脑功能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海马,这个颞叶内侧的结构,则和我们的记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嗅觉系统的这种解剖“优势”使得气味天然地成为情绪性记忆的触发线索。当然,气味的触发作用还需要个体在生活中对气味及其所处情境的接触和体验。
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有这样的描写:“天色阴沉,看上去第二天也放不了晴,我心情压抑,随手掰了一块小玛德莱娜浸在茶里,下意识地舀起一小匙茶送到嘴边。可就在这一匙混有点心屑的热茶碰到上颚的一瞬间,我冷不丁打了个颤,注意到自己身上正在发生奇异的变化。我感受到一种美妙的愉悦感,它无依无傍,倏然而至,其中的缘由让人无法参透。”
气味唤醒的经历通常属于自传体记忆,带有很强的情绪体验,并且往往涉及那些最初与该气味有关联的事件和经历;对于气味的记忆可以持续很长的时间,最容易在童年时期形成,并且能持续几十年甚至一辈子;气味与记忆事件之间的关系并不需要个体有意识地感知到,事实上,气味往往在不经意间起作用。过往的研究为上述的几点提供了实证基础。自传体记忆的确是与气味最为相关的记忆形式。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有着亲密的关系,对方的气味经常会出现在双方共同经历的事件中,该气味就会牢牢地被你记住。研究人员还发现,在嗅觉的长时记忆中,某个气味与最初绑定的事物的联系要比它与随后绑定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更为强烈和紧密。关于嗅觉记忆的持久性也得到了相关研究的证实。气味的长时记忆是非常持久的,甚至会长达一辈子,而且常常表现为我们对特定气味的偏好。很多人会惊讶于气味触发记忆时“其中的缘由让人无法参透”。
其实,气味“毫无缘由”地影响行为是个普遍的现象。